文中照片都是我家二欢,她是舞蹈老师。同这个年龄的所有女孩子一样,滤镜,姿势,拍照APP,个个玩得很溜。出去玩一圈,朋友圈全是她的动态,从中扒拉几张,好做个对比,哈哈。
住院前奏
中秋节时,得知X医院十月一放假期间不动手术,除非急诊。
我决定26号带欢欢去那问问情况。
26号,因为有其他事,医院,很害怕办不成事。
医院门口的电动车排的跟小蜜蜂一样,密密麻麻,院里、地下停车场都是一位难求。
虽然不是第一次见这阵势,但看到电梯排队,挂号排队,就医排队,还是心里有些发怵。怎么就这么多人呢?比起全球闻名的医学院,这里的人还算略少。
我们想挂专家号,但因为没提前预约,自助机上已经没号了,我们就去人工挂号那碰碰运气。一样被告知W大夫的号挂满了,没了,问我们是否愿意挂其他大夫的号。我犹豫片刻,不知如何是好,她又说,你们也可以去W大夫就诊室问问,看能否加个号。
耳鼻喉科,W大夫。我进去时,他正好从外面回来,三个助手是学生模样。一屋子全是病号,几次插嘴问能否加个号,也顾不上礼貌,都没有回应。无奈,我瞄准了他的助手。一个女孩子,白白净净的,很文气的样子。
“你好,我想问下我们能加个号吗?挂不上了。”小姑娘好像也不知怎么回答我,见我热切地看着她,躲开了。旁边一个男助手,对我说,稍等下,一会看完所有病号,最后再说。
好,这一等就是一个多小时,来来去去的病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个大概四五十岁的女性,声音很好听,好像是搞声乐的。她一脸严肃,双眼盯着大夫,诉说着自己的不安,害怕自己的声带结节癌变,害怕影响自己唱歌,反复追问,一直强调,我想让它好。大夫给了她相对较多的问切时间,包括判断病情和缓解病人心理压力。
终于,终于有望了。剩下三个没号的,大夫同意我们去加个号,挂号费30.5元。
大夫先让欢欢去做耳镜检查,果然有一只耳朵耳膜有个圆孔,边缘已经钙化。大夫说目前没啥事,以后如果经常发炎流脓,得过来做个手术,补一下。跟大夫确认,如果以后恶化了再做,效果会和现在一样好吗?会有损她的听力吗?得到肯定答复后,我们决定就现在吧,不等以后了。以后,以后,这在我心里总是个心事了。
W大夫,让我们拿着检查报告,去找L大夫。事后知道,W大夫是主任,L是他下面的主治医师,L下面还有副主任医师。
医院里,就像迷宫一样,几号楼,哪个门,从哪进,哪个科室,全靠一张嘴不停地问。
L大夫,找到了。沟通后,得知欢欢这个手术,是个小手术,说可以耳内镜操作,属于微创,费用在一万左右。[医院问过,说是需要三万]我问现在是否可以办住院,L大夫,让跟他的助手沟通。
我,“我们今天可以办住院吗?”
助手,“你们医保是哪的?”
我,“新农合,可以电子转诊的”
助手,“电子转诊报销比例低呀,医院办个转院手续再来”
我,“没事,我们有商业保险,新农合报销多少都不碍事”
助手,“哦,这样啊,你们买多久了”
我,“放心吧,早生效了,两年多了”
助手,“嗯嗯,那给你开个预住院,明天来做检查,把检查做完来住院吧。”
我,一脸懵,不知道什么是预住院。其实就是日间病历,不是正式的住院,但正式住院时,所做的各种门诊检查全部可以转入正式住院的病例,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关系到商业保险报销。
27号,我和欢欢一早去交钱,排号,做了血检,CT,心电图等一系列检查,一直到下午了。下午依然没有住上院,日间病历不能当天转,必须隔天转正式。这一点,是我比较后悔的,应该早点办住院,商业保险的住院补贴至少可以多得一些。
28号,初次住院
入住的是个4人间病房,欢欢是59床。60,61,62都是空的。
所有检查报告都取出来了,拿给L大夫看。L说一般两种方式,一是耳后开口进入,二是耳内镜微创。当然选微创,以为可以不用剃头发。我和欢欢一脸兴奋。
下午,L大夫助手让我们去写病例。我们进行了一次深刻对话。
他开门见山,“我现在要给你们写病历,但在这之前,你得如实给我说下她的病情有多久。”
我,“既往史会写无吗”
他,“这个是我们根据病人阐述,你们咋说,我咋写。”
经过沟通,写病历时,他说,来,你专业,你说是几个月前就几个月前,但必须得超过3个月,不然不符合要求。
嗯,5个月前吧。
这个总算放心了。
欢欢被诊断为,慢性中耳炎,耳膜穿孔。明天手术。
回到病房,60床已经有人住了,是位老太太。到后来,61床,62床,都住满了,全都是老太太,除了22岁的欢欢。这三位老太太,每个都很有个性,有趣得很。
60床,陪护家属是她儿子。老太太,看起来身体硬朗,爱说话,嗓门还极大。
当天晚上,从夜里10点到凌晨4点,她,鼾声如雷。第一夜,我和欢欢完全没有心里准备,她儿子一声也不吭。我从暗暗不满,到最后翻来覆去,唉声叹气,就想引起他俩的注意。奈何老太太,鼾声起起伏伏,一会低沉,一会高亢,每一声,对于困乏的我们而言,就像是鼓点,震耳欲聋。我忍不住起来拍醒她,三秒钟后,鼾声依旧。啊~简直了!
第二天早上,我的脸色有些难看,心里很不乐意。欢欢也是一晚就睡了两三个小时,今天还要上手术台。
老太太和她儿子,来跟我们道歉,说她是身体原因,不好意思啦之类的话,也很有诚意。我和欢欢,也只能表示理解,说没关系,我们主要根本没心理准备。
老太太说她平时失眠,靠吃安定,就昨天没吃。我和欢欢相视一笑。
过一会,L大夫来查房。看了看欢欢的耳道,质问助手,你怎么不之前看下病人的耳道,这根本放不下耳内镜。只能选择耳后手术,什么手术风险,麻醉风险,又重新讲一遍,签字。
最最重要的是,要给欢欢剃头发,耳周四指。
剃头师傅来了,欢欢不乐意也没法,治病最重要,头发还能再长。
剃得挺多的,那一块都成光的了,欢欢看着不断掉落的头发,竟然没哭。剃完后,师傅还给扎了几个小辫,15块。这个科的病人,几乎都是同款造型,莫名有点好笑。
医院的衍生经济也不错,像餐厅,停车场,护理服务,租床服务,剃头,便利店,每一项,利润都可以。毕竟有这么多的羊,主动奉上羊毛。
欢欢剃完,我真的忍不住笑出声哈哈哈哈哈哈~真真忍不住,她自己也忍不住笑了。对着镜子,也很心疼。
要进手术室了,换了白色的病服,拖鞋。医生让我去二楼等,欢欢和大夫坐电梯去哪了,我不知道。我在二楼电梯口等了很久也不见欢欢,才知道刚才她就被带去手术室了,我还以为还能再见她,跟她说别害怕别紧张的,这句话也没说成。
二楼人乌泱乌泱的,全是等待手术后的家属。
有四台显示器,我傻乎乎地在那跑来跑去,看每一台,最后发现,每一台上面显示的信息都一样。
本来说是一个小时的手术,12点没出来,1点也没出来。我在那走来走去,坐下又站起,跑到三楼手术窗口,又跑下来继续听广播。还不出来,还不出来。
我有点腿软,就我一个人等在这儿。我是第三次这样等在手术室门口了,我有点怕,我胃里空空地抽缩,怎么还不出来,怎么了?有突发情况?有情况,会喊家属去三楼窗口的。没喊我,应该是没事。
万一有事咋办?手术不顺利?我又想起那次亲眼目睹一位四十二岁的男性,好好的,就算不手术也没关系的那种,在手术台上没下来,家属在那闹事。
我越想越怕,还怕我妈妈给我打电话。我给她说的是小手术,一个小时。
终于广播让我回病房等欢欢,证明手术成功。
我一口气爬到9楼坐电梯,腿还是软。
在病房等的心焦。1点40,欢欢终于回来了。
脸色发白,全麻,两小时内不能睡,我一会一喊她。她喉咙说不出话,耳朵上缠了很多纱布,有血。看着可怜极了,我也很害怕,我想她应该很难受,很疼。
术后两三天,欢欢基本恢复了过来,但依然要输液,长伤口。在耳后,有弧形一条缝线。
欢欢天天被纱布绷着头,懵,疼,晕。
病房里的热闹
一到晚上,病房里,屁声,鼾声,此起彼伏,悠扬缠绵。60床和62床的呼噜,一个持续高亢,一个间断低沉,61床,夹在中间,一会放一个大屁,难眠。
我坐起来,索性放弃了睡眠。幸亏白天睡了会,不过最近一直眩晕,大概是睡眠不足引起的。欢欢的耳朵被裹着,声音对她来说很微弱,不会有啥影响。
我甚至希望60床可以失眠,看她不吃安定,白天夜里都睡得极好。她若失眠,病房里大多数人都可以安睡了。
60床,这几天是她女儿来照顾她。她女儿是老师,问了我好多关于保险报销啊,赔不赔啊,有门诊记录,住院记录啊,等等一些问题。她说她今年一狠心,把全家的都买过保险了,主要是自己害怕了。她爸爸得了淋巴癌,花了二十多万了,目前中风了,生活不能自理,现在又是她妈妈。老太太说一不二,事不少,确实要不少操心。不过恢复的很快,术后第一天就可以下床走来走去。她的鼾声,简直了,我真的还想再吐槽,希望我老了不要这样吧。但是老太太确实是个开朗的人,性格极好的。
61床,也不是个简单的人。住院第一天,就要出院,她女儿也这样说。最后,主任过来赔不是,讲了好多好话,才算稳住了。她说她在门诊办了住院,让去写病例,一个姑娘头也不抬地说,都不能下午来?那时一点多了,估计那女孩语气不好,老太太受不了气。当时就不乐意了,另外一组的大夫说帮忙写病例。写了一半,那一组的大夫回来了,写了一半给他了。那大夫又来一句,“都不能早点来?!下午来”,语气同样不咋好。老太太不愿意了,非要投诉他们了。母女俩说要是搁年轻时,当时就骂护士了,什么态度,咋说都是一句话,非让人心里不舒服。这阿姨的老伴,瘫痪了,每天得有人伺候。所以,她基医院,女儿得在家伺候。
62床的老太太,是个杠精,和她女儿争论起来,声音超级大。碗要不要刷的问题,就能意见不合,但看得出来她们都是知识分子。她来的时候,是晚上十一点多,我们都睡了,他们在屋里乒乒乓乓,大声吵吵闹闹,我们都很有意见。她女儿白天来,她俩总抬杠,一开口,就要论一番。这阿姨,性格倔犟,很强势。后来得知阿姨年轻时,做航空材料质检的工作,一丝不苟的性格,也总算有了解释。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影响真的很大,特别是母亲。她女儿有些像她,虽然总挨吵,但也是杠精。她女儿让她告诉护士,明天她晚会来,让护士多操心,看着点,输液别下空了。她女儿说,这本来就是护士的职责所在,都交给家属了。60床阿姨的女儿,对她这段话,颇有微词,说她可真有意思。嗯,这是讽刺的语气~
有位四十多岁的男士来看望62床老太太,好像叫“蓝月”。我不清楚他是怎样的角色。
他来看老太太,拿的是山寨核桃露,说话也是杠里杠气的。那种腔调,有种酱油味儿,油腻。他的语速,和老太太极相似,说话的角度,条条框框,都甚得老太太的心。老太太很信任他,他们很熟悉,很亲切。她女儿回来了,问他是?他的声音真的很油腻,留着寸头,支支吾吾地说,阿姨是我的听众。她女儿愣了,站旁边没说话。老太太给他看她所有的检查报告,他还给她建议啥的。不一会走了。她女儿说,你少信那个“蓝月”。老太太,一句话,“你别啰嗦!少管”。
我真是睡不着觉,60床阿姨的呼噜,像有人扼着她的喉咙发出来的一样,一会又像张着嘴,还说一两句梦话。
明天她可能要出院,61床也倍受折磨。
我们白天,互帮互助,彼此交流病情,听他们聊家常。晚上,打呼噜的打呼噜,睡不着的睡不着。
国庆节,有人在景点看人,医院失眠。
写于10月3日凌晨3点21。
其实没写完,临出院的时候,还看了一出闹剧。医院里,也算人生百态吧,各有各的难处,不安。
医院,医院这个科的病人不多,所以感觉就诊过程,住院环境极佳。至少不会像医学院一样,病房里没地方睡,家属晚上还要提前占地方,睡到五六点,就被检查护士和清洁阿姨弄醒,让把东西收收。
好在二欢马上就恢复好了,真希望我们永远不会生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etzey/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