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听力下降的常见原因,临床症状表现为听力下降、耳鸣、耳闷、耳痛等。主要病理特征为中耳积液形成。多数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在3月内自发性消失,但是约30%到40%可复发,5%到10%的发作持续1年或更长。
划
重
点
分泌性中耳炎的鉴别诊断
1、鼻咽部:分泌性中耳炎可以是鼻咽癌的首发症状,故对成单侧分泌性中耳炎者应注意排除鼻咽癌;
2、脑脊液耳漏:多有头部外伤史,颞骨CT或者X线摄片有助于鉴别;
3、胆固醇肉芽肿:原因不明,可为分泌性中耳炎晚期并发症。鼓膜呈深蓝色,鼓室内有棕褐色液体,鼓室及乳突腔内有暗红色或棕褐色肉芽,内有含铁血黄素和胆固醇结晶溶解后形成的裂隙,伴有异物巨细胞反应,颞骨CT扫描可见鼓室及乳突内有软组织影,少有骨质破坏;
4、外淋巴瘘:发病率低,多有镫骨手术史,瘘孔好发于蜗窗及前庭窗,为感音性或混合性听力损失,必要时行鼓室探查术;
5、鼓室硬化: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中耳炎均可导致鼓室硬化。表现为渐进行听力下降,纯音测听显示传导性聋,听阈可提高35~65dBHL,可见不同程度的鼓膜混浊、增厚,及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钙斑及萎缩性疤痕;
6、黏连性中耳炎: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后遗症,有时两者并存。黏连性中耳炎一般病程较长,鼓膜紧张部与鼓室内壁、听骨链黏连,听力损失较重。
分泌性中耳炎应该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大部分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药物治疗后康复,但如果接受两个月左右的药物治疗后没有好转,可通过手术治疗,如鼓膜切开/置管/咽鼓管球囊扩张/腺样体切除等。
分泌性中耳炎伴随鼻部症状的治疗方案:
长期使用最好选择生物利用度低的激素,特别是在儿童中的应用。
鼻腔盥洗是鼻腔冲洗的统称,有盥洗法(高容量低压力)、喷雾法(低容量高压力)、超声雾化吸人法等几种。鼻腔盥洗的盐水种类包括0.9%生理盐水、0.9%缓冲等渗盐水、2.0%~2.3%缓冲高渗海水和3.0%以上高渗盐水。
一般来说,生理盐水只用于鼻腔冲洗,可以改善临床症状;缓冲高渗海水可清除分泌物、增强纤毛活动、破坏和清除各种抗原、生物膜及炎性介质并直接保护鼻窦黏膜,所以具有治疗作用。
但3.0%以上的高渗盐水刺激性较大、兼有类似血管收缩剂的作用,临床不建议采用。
雾化吸入更有利于药物到达鼻腔深部和鼻窦内,主要用于鼻用激素的雾化(如布地奈德)。
与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相关的因素有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变态反应、肥胖等,其中腺样体肥大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
腺样体肥大会引起分泌性中耳炎。目前认为儿童咽鼓管功能在7岁左右发育成熟,儿童腺样体6岁左右时最为明显,10岁以后逐渐消退,因此纳入年龄为7到12岁,此年龄段患儿常伴腺样体肥大。研究表明腺样体与咽鼓管圆枕间的位置关系可能与分泌性中耳炎相关,两者越接近,腺样体挤压咽鼓管圆枕,分泌性中耳炎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对于本身有听力损失的孩子,现在得了分泌性中耳炎听力进一步下降了,该怎么办?特别是药物治疗(促排剂)+洗鼻+改良咽鼓管吹张仪,综合治疗无效,该怎么办?
对于病史较短、声导抗检查异常但是平均听阈正常的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单纯行内镜下腺样体刮除术已经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对于伴有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如果病史较短可考虑行腺样体刮除术及鼓膜切开加鼓室冲洗术,术后3月左右可以达到完全治愈,但是,对于病史较长的患者采用的内镜下腺样体刮除、鼓膜切开及鼓室冲洗并鼓膜置管术却可以在术后1月即可以达到痊愈效果。并且,研究结果表明,内镜下腺样体刮除、鼓膜切开及鼓室冲洗并鼓膜置管术虽然增加了更多的手术治疗,但是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可以保证较久的治疗效果。因此,对于三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者,根据患者的病史、听力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jxzey/4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