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中耳的非化脓性的炎症,以中耳积液和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部分分泌性中耳炎由急性中耳炎发展而来,由于患儿年龄小,其症状具有隐匿性,不易被家长发现,错过治疗时间,病程超过三个月就会发展成慢性中耳炎[1]。儿童的发病率较高,有统计大约90%的学龄前儿童曾患过,其中多见于2-7岁儿童[2]。
为什么儿童更易得中耳炎
中耳炎的发生主要与感染、咽鼓管阻塞、变应性炎症有关。
咽鼓管是连通中耳鼓室和咽喉的一条通道,具有平衡中耳内外气压,将分泌物引流排出等作用。但也正因为有这一条通道,更容易发生中耳炎。儿童的咽鼓管和成人相比更加短和平。因此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容易从口鼻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
5岁以下的儿童好发咽鼓管阻塞[3],当咽鼓管阻塞时,中耳内的空气被吸收又不能得到补充,形成中耳腔负压,中耳黏膜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导致渗出积液增多。
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变应性鼻炎、哮喘等变应性炎症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有关[4]。
耳科及听力学检查
哪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和听力师们判断是否患有中耳炎呢?
鼓膜
鼓膜充血,光锥变短或消失,甚至出现鼓室积液。
纯音测听
听力图多表现为以低频下降为主的轻度传导性听损。计算、、和Hz的平均听阈,约有50%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损失20dB,20%听力损失超过35dB,6%-10%的听力损失高达50dB(可能伴有其他中耳或内耳病变)[5]。
声导抗测试
平坦型(B)是中耳炎经典的曲线,高负压型(C)表示咽鼓管功能不良,鼓室负压daPa大多表示鼓室内有积液。
哪些行为容易导致中耳炎
呼吸道及鼻咽部的疾病
因为儿童咽鼓管短而平,一旦发生感冒、鼻咽炎、呼吸道感染时,大量的细菌和病毒就会从鼻咽部进入到中耳部。
游泳或洗澡
游泳和洗澡的时候水很容易口鼻呛水或者水流到耳朵里,水里的细菌很容易通过口鼻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躺着喝水喝奶
婴幼儿平躺着喝水或喝奶,液体容易通过咽鼓管流进耳内,有造成中耳炎的风险;
疲劳,免疫力下降
如果儿童睡眠不充足或者体力消耗太大就会造成抵抗力下降,中耳炎可能会趁虚而入;
吸二手烟
各位爸爸注意了,空气中或衣服上附着的香烟上的有害物质会吸附到孩子的鼻咽部黏膜上引发炎症[6]。
注意细节,早发现早就医
孩子通常因不能很好的表达而延误病情,我们需要提醒家长们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ss/8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