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司听觉”,耳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感官,而且对言语活动起着反馈调节作用,常因疾病受到损害,导致听力障碍→耳聋。不仅造成社交、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同时还可伴有精神心理创伤!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
听力健康的第一杀手(二)——中耳炎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什么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概念:因细菌感染导致的中耳黏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临床特点:急性发热、耳痛、鼓膜充血→穿孔→流脓
发病特点:好发冬春季,机体抵抗力低下者更易发病——血液病、营养不良、维生素↓,多发生在新生儿~7岁儿童
为何儿童发病率高:
①因为儿童的咽鼓管短、宽而平直,鼻咽部的分泌物易经咽鼓管入中耳引起炎症;
②儿童一旦患病,主诉不清,常在听力受到影响时家长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治疗。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致病菌: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菌、肺炎双球菌
①咽鼓管途径感染:最常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经咽鼓管侵入中耳;传染病,猩红热、麻疹、百日咳——感染中耳,吮乳姿势——平卧哺乳,乳汁经咽鼓管流入中耳;鼻腔冲洗、咽鼓管吹张术、擤鼻方法不正确
②鼓膜途径感染:鼓膜穿刺、鼓膜外伤→致病菌入耳
③血行途径感染:偶见,身体某处化脓灶(耳疖)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①耳痛:鼓膜穿孔前:耳深部搏动性跳痛或刺痛,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夜不能寐,鼓膜穿孔后:脓液流出→耳痛↓
②耳鸣及听力减退:患耳搏动性耳鸣,听力逐渐下降;鼓膜穿孔后,症状好转
③耳漏: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血水样,后为脓性分泌物
④全身症状:畏寒、发热、乏力、纳差。小儿较重—有恶心呕吐,似消化道中毒症状。鼓膜穿孔后—体温渐正常、全身症状减轻。
⑤检查可见
⑴耳镜检查
初期:鼓膜充血,可见放射状扩张血管
进展:鼓室积液,鼓膜外隆,正常标志消失,局部有黄色小点→穿孔→脓液涌出,穿孔开始较小→渐大
⑵听力检查:提示传导性耳聋。
⑶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形核白细胞升高。
如何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如何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①成人可根据病史和体征,容易诊断;患儿则较困难,因缺乏耳部症状,表现为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再者患儿外耳道狭窄,鼓膜不易查见
②患儿诊断:若遇高热,刚好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应考虑此病;必要时进行鼓膜穿刺抽液,协助诊断。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治疗措施
①全身治疗
②鼓室排脓措施
③鼓膜穿孔后治疗
①全身治疗5个方面
⑴抗生素
出现耳痛剧烈、发热,应及早应用
轻者—红霉素及交沙霉素口服
重者—应用青霉素,大剂量静脉滴注>1周;可将青霉素与氨苄青霉素合用;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拉啶、头孢唑林或据脓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调整用药
应用注意事项
应用:大剂量抗生素,以保持血内高浓度,最少应用一周以上。
切忌:用小药量、时间短、更换频繁,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使病程延长;或形成隐蔽性中耳炎;—虽然一时好转,短期内又再度恶化;或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或转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⑵早期咽鼓管阻塞者:1%麻黄碱滴鼻→收敛咽鼓管咽口,恢复其通气功能
⑶耳痛者:可酌情使用镇静、止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片
⑷中医中药:认为是因肝胆湿热,邪气盛行而引起—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
⑸一般的护理:注意休息,清淡饮食;禁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坚硬难咬的食物;
小儿呕吐、腹泻时;应注意补液,并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
②鼓室排脓措施
⑴鼓膜穿刺抽脓:在鼓膜前下方穿刺,将脓液缓缓抽出;并用3%过氧化氢和生理盐水交替冲洗;继而用青霉素或庆大霉素溶液,冲洗并注入其内;每日一次,一般1~2次后多可治愈
⑵鼓膜切开冲洗
用于:反复多次鼓室穿刺冲洗,效果不佳者
方法:在鼓膜后下方切开,冲洗并注入药液
③鼓膜穿孔后治疗
鼓膜一旦穿孔,除继续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治疗外;耳部用药也非常重要。
⑴常用滴耳药:0.3%泰利必妥、2.5%氯霉素甘油;忌用:新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等耳毒性药物;耳用粉剂→以免与脓黏结成块,阻塞引流
⑵用药时注意:脓液较多,先棉签擦拭,再用3%过氧化氢清洁;然后滴耳药,滴后按压耳屏数次+多做吞咽动作;促使药液进入鼓室内。
哪些措施可有效预防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如何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①普及耳部卫生知识:正确擤鼻方法,可紧压一侧鼻翼,轻轻擤出,再擤另一侧,正确哺乳姿势—将婴儿抱起,使头部竖直;乳汁过多时应适当控制其流出速度。
②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同时做好预防接种,防治呼吸道传染病
③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
④有鼓膜穿孔、鼓膜置管患者,应注意避免游泳、耳部进水。
医药科普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lf/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