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夫·卡尔·斯蒂勒《贝多芬像》
年,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出生在德国波恩的胡同街20号。他的父母当时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长大,谁曾想这个孩子后来竟然影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
早期贝多芬的家庭情况还算如意,父亲和祖父都是伯恩选帝侯的宫廷歌手,父亲的经济状况不错,祖父偶尔也可以帮助一下这个家庭。不过,贝多芬的父亲约翰有着酗酒的习惯并且脾气暴躁,母亲则是体弱多病,这也是日后作为长子的贝多芬挑起家庭重担的原因之一。也正是因此,贝多芬爱母亲远胜于父亲。贝多芬在5岁时有可能患上了中耳炎,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可能也为他日后的耳疾埋下了祸根。
贝多芬从小就接受来自父亲的音乐训练。他的父亲约翰受到6岁便可作曲的莫扎特的刺激,为了使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一个神童,约翰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稍有弹错就是一顿毒打;或者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这样的做法虽然使贝多芬在8岁时就登台演出,12岁成了管风琴师助理,但却是揠苗助长,差点儿让贝多芬恨死了音乐。约翰有时甚至会在深夜将贝多芬从床上拉起来,要他在朋友面前展示音乐才能,完全把儿子当做一个炫耀的工具,这也令贝多芬在上学时显得注意力不够集中,也使得父子关系更为恶化。
由于父亲的教育缺乏系统性,所以有同行说服了他让贝多芬去接收正规的音乐教育以便更好的挖掘潜能,随后,贝多芬便与他第一位重要的老师、宫廷音乐指导和管风琴师内弗学习音乐。内弗看出了贝多芬的潜力,也看到了他缺乏自制力、修养和纪律,所以他要求贝多芬仔细研习前辈的作品和同时代音乐家的名作。年,内弗在一个音乐杂志上表达了对于贝多芬的看法:“这位年轻的天才应该在其艺术修养方面得到更多的帮助,只要他能坚持不懈,一定会成为莫扎特第二。”贝多芬也在给老师的回信中写道:“如果我有所成就,这一定是您的功劳。”
13岁的贝多芬()
当时的人们都把他看做第二个莫扎特,却没有人想到他会是第一个贝多芬。
年,贝多芬的母亲因病离世,酗酒的父亲无法支撑起这个家庭,17岁的贝多芬便成为了一家之长。人家担心父亲会拿了钱去挥霍,便将父亲的退休金交给了他。这些凄惨的往事也在他内心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同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访了莫扎特。坊间传言,莫扎特在排练《唐璜》时曾经抽出时间听贝多芬进行即兴演奏,还对贝多芬光明的前途做了预言,不过貌似莫扎特当时并不在维也纳排练,为了突出两位伟人的关系,西方人民就对他们进行了艺术加工。这种心情我们可以理解,关公不是还战过秦琼么?
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并席卷了整个欧洲,贝多芬的内心也由此被革命的思想深深占据。他回到家乡的波恩大学就读,受到教授施耐德的影响,贝多芬更深地了解到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这种影响,日后也反映在贝多芬的作品中,特别是有解放政治囚徒情节的歌剧《费得里奥》里面。
不久以后,海顿在从维也纳到伦敦的旅程中两次在波恩逗留,接触到贝多芬,并对他所作的一部清唱剧赞赏有加,海顿因此劝科隆大主教将贝多芬送往维也纳深造。贝多芬也没有错过这次机会,于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11月10号,贝多芬抵达维也纳,并正式成为了海顿的学生,直到海顿年去到伦敦为止。海顿此时已经年老,而贝多芬正是年轻气盛,再加上他倔强的性格,所以和海顿的相处并不是十分融洽。不过他也作了三首钢琴奏鸣曲献给海顿,其中小调式的运用和大胆的转调也鲜明地显示了他的风格。随后,贝多芬又师从阿尔布莱西茨贝格学习对位法,随作曲家萨列里学习了声乐作曲。
贝多芬在维也纳积极寻求一些贵族保护人的资助,从他们那里得到丰厚的年薪,并把自己的一些作品献给这些保护人。不过他也愿意在经济上相对地保持一些独立,这也有助于他突破保护人的束缚而为自己创作。同时,他也想让更多的听众理解自己的音乐,这可能也是他与海顿冲突的原因之一:音乐是否是专属于上层阶级的奢侈品?贝多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打破这种特权。他还通过教钢琴和在音乐会上演奏钢琴来补充他的收入。
贝多芬容易冲动,经常衣冠不整,经常表现出对上流社会习俗的叛逆,有贵族曾说他“目空一切,举止放肆,让人讨厌,说话时外省口音很重(世界范围内的外省口音歧视啊!)。”但只有他的至交好友才知道,在这个生硬倨傲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他将自己获得的成功写信告诉好友,脑子里出现的第一个念头是:“比如我看见某个朋友因经济困难而我又没钱帮助他的时候,我只须伏案工作,用不了多久,便能帮他摆脱困境……”他还说,“我的艺术应该造福于穷人。”
贝多芬早年在各地成功地做了很多旅行演奏。在那些独奏音乐会上,他也常常演奏自己的新作。年以后,他的创作活动增加,写出了两首交响曲和三首钢琴协奏曲、包括《悲怆奏鸣曲》在内的十首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8号,他的创作个性已经初步确立。
年,贝多芬创作了《悲怆奏鸣曲》,它是c小调,这是贝多芬在暴雨般的激情乐章中最爱用的调性。厚重的织体、八度的运用、突然的和声转换、简洁的动机和钢琴的音型都体现出了贝多芬悲苦的情绪。
在他此时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8号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海顿的影响,特别是动机运用的简洁和几乎持续不断的对位手法。贝多芬的个人风格则在主题、乐句的意外转折、非常规的转调和灵活的曲式结构上明显地体现出来。
贝多芬作于年的《第一交响曲》也在很多方面遵循着海顿的风范,但也流露出他个人的特质。第一乐章慢引子把主调的出现推迟,直到快板的第一个和弦。第三乐章是快速的谐谑曲,但却标记着小步舞曲的字样。木管乐器的运用特别突出,对力度的细微变化也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lf/6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