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题为“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特邀上海交通大医院杨军教授担任责任编委,负责专题的组稿和撰稿工作。杨军教授撰写的专家笔谈《规范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结合国外的多个指南,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进行了比较和阐述。
本期新推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栏目。年底在武汉爆发了COVID-19,医务人员出现大面积感染,耳鼻咽喉科门诊量大,多数疾病与上呼吸道有关,症状不典型或者以咽喉为首发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有分流到耳鼻喉科的潜在风险,如果防护措施不到位,可致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成为感染高风险人员。
本刊以最快速度在线发表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形势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疗防护指导意见》《武汉一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人员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现状和建议》两篇文章,针对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COVID-19疫情期间医疗防护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1
规范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杨军,李姝娜)儿童分泌性中耳炎(OME)可导致患儿听力下降、语言发育障碍、社交能力减退,需要耳鼻咽喉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和健康教育有充分的了解。在无儿童OME诊疗指南之前,国内对儿童OME的治疗大多参考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AAO)年发布的OME诊断和治疗临床指南。我国于年组织专家制定了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首次明确了OME的定义、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但作为儿童中耳炎诊断和治疗指南的一部分,内容非常精要。年,国内同行翻译并公开发表了AAO更新修订的OME指南(),对国内儿童OME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由于国内的指南()未对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做出具体的规范,存在着治疗方法的分歧,因此,本文分几个部分,结合国外的多个指南,对儿童OME的治疗进行比较和阐述。
2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前庭功能检测研究(李姝娜,黄玉宇,陈向平,等)分泌性中耳炎(OME)为儿童常见疾病,由于儿童缺乏阐述症状的语言能力,从而增加了发现儿童前庭功能障碍的困难。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是通过声音、振动或电刺激前庭迷路器官产生的肌电反应;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是在不同半规管平面(水平、前、后半规管)进行头脉冲运动,使检查者客观地评价前庭眼反射。这两种检查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并可避免冷热试验所诱发的恶心、呕吐而造成患儿不耐受。本研究应用cVEMP、oVEMP和vHIT作为检查方法来观察OME患儿置管术前后前庭功能的变化。
3
鼓膜切开或置管—儿童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手术治疗方式对比(陶佳,罗仁忠,陈彦球,等)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至今未完全明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可能是多因素致病:解剖、免疫因素、基因、微生物甚至环境因素都可能有关。普遍认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在所有年龄段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儿童期腺样体肥大是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对于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在切除腺样体之后,置管与不置管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试图探讨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手术治疗方法。
4
咽鼓管球囊扩张及鼓膜置管治疗儿童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分析(刘薇,陈敏,郝津生,等)分泌性中耳炎(OME)是最常见的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的病因,通常认为OME主要是咽鼓管机械性梗阻以及功能障碍引起。以往针对OME的治疗是“绕过病因”的对症治疗—鼓膜置管,但拔除中耳通气管后仍有一部分患儿咽鼓管功能障碍未恢复,可出现OME反复发作。自年起,欧美国家逐渐将针对病因治疗的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应用于临床,发现其在成人中的有效率达60%~95%,并逐渐将其应用于治疗儿童复发性OME。本研究选取29例(47耳)OME患儿予以咽鼓管球囊扩张及鼓膜置管治疗,并进行随访研究,旨在评价咽鼓管球囊扩张及鼓膜置管在儿童OME治疗中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5
应用咽鼓管压力测定观察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置管术后咽鼓管功能的研究(秦欢,何景春,杨军)分泌性中耳炎(OME)是常见疾病之一,可造成中耳粘连、鼓膜萎缩、鼓室硬化、胆脂瘤形成、听骨坏死等,临床上强调对OME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鼓膜通气管可维持中耳气压,加速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故目前临床上鼓膜置管术是治疗OME最常用的手术干预手段,但通气管的留置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过早脱管或取管,咽鼓管功能未能恢复正常,可导致中耳炎复发;留置时间过长,可导致急、慢性中耳炎或鼓膜穿孔迁延不愈的概率增加。然而,鼓膜置管术后临床上对于评估咽鼓管功能转归及术后取管时机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本文通过对鼓膜置管术后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鼓膜置管术后咽鼓管压力测定评估咽鼓管功能转归及术后取管时机的可行性。相关内容敬请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zy/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