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相信命运不会抛弃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上下班的路上,你是否戴着耳机,满耳充斥着最近喜爱的歌曲;
回到家中,可以毫无障碍地与亲朋好友交流,听着他们嬉笑怒骂;
甚至在安静的睡前时间,躺在被窝里,静静听着自己的呼吸声。
在这习以为常的日子里,你是否想过,那些无法听到声音的听障人士,每天面临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他们听不到的声音,你是怎么听到的?
你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听声音主要靠的是听觉系统,分作外周器官和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外部器官又分作外耳、中耳和内耳,外部到鼓膜的部分称作外耳,鼓膜、鼓室和听小骨被称作中耳,耳蜗和前庭系统被称作内耳。
当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减弱的声波在狭窄的耳道中被放大,撞击鼓膜,经过听小骨将低压的鼓膜声音震动转变成高压的鼓膜声音震动,通过卵圆窗,然后声音资讯就会在耳蜗中被转换为神经冲动。
耳蜗中充满了淋巴液,由于压力震动产生波动,耳蜗中柯蒂氏器里面的毛细胞可以将液体波动变换成神经信号,传导给听觉神经,通过听觉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经过脑干部分区域并且在各个小站进行处理后到达丘脑,最终被传递到听觉皮层。
听觉神经中枢是感觉系统中最长的中枢神经通路之一,其中包括的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造成听力障碍,尤其是幼时未引起重视的中耳炎等疾病及其后遗症。
很多幼儿都经历过中耳炎引起的轻至中度的、间歇或持续性的听力丧失,反复感染或严重感染都有可能导致听力缺陷,通过听力测试可以检测听力损失程度、性质和病变部位,而针对有听力障碍的朋友,科学家们也开发了助听器这种设备,帮助听障人士可以进行正常的社会活动。
戴上助听器就能听得很清楚吗?
助听器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扩音器,将原本听不到的声音放大,再利用听障者本身的残余听力,将声音送到大脑听觉中枢,达到使听障者听到声音的目的。
那是不是只要佩戴了助听器,听障者就能听得很清楚了呢?
并不是。很多听力正常的人都这样认为,甚至觉得戴上助听器就能听到远处别人的悄悄话,而且一些未曾佩戴过助听器的听障者,会对初次佩戴助听器的效果有较高期待,但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助听器作为一个电子辅助设备,有它的局限性,且先不说有可能存在的机械故障,每个人的听损程度不同,助听器效果也因人而异,不可能做到像恢复正常听力那样,如果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听障,助听器作用则更加有限。
觉得丢人不想戴助听器怎么办?
有些老人或者年轻人碍于面子,觉得听障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而不肯佩戴助听器,但是助听器的及早佩戴是可以保护残余听力的,而且长期的听力损失会严重损害社交能力,导致听障者逐渐变得孤僻,在碍于面子不想佩戴助听器的时候,可以酌情选择隐蔽性较强的类型。
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有很多类型,常见的有盒式助听器、耳挂式助听器、耳内式和耳道式助听器。
盒式助听器:
盒式助听器有一个类似小型收音机一样的盒子,一根导线连接着耳机。适用于极重度听损患者或者手指灵活度较差的老年人。这种助听器干扰较小,功率较大,使用方便,价格也偏低,但是盒子装在口袋中会产生摩擦音,佩戴时比较显眼。
耳挂式助听器:
耳挂式助听器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款助听设备,适用于各类听损患者,外形小巧,功率大、噪音低、失真小、佩戴方便,随着助听器产业的发展,耳挂式助听器的样式、颜色越来越多,有些与蓝牙耳机类似,非常时尚,老人和年轻人都可以佩戴,也是也容易因为佩戴者出汗而加速电子元件的老化。
耳内和耳道式助听器:
这两种助听器的外形都是需要根据患者本人的耳道专门定制的,佩戴时非常贴合,相较于以上两种,也相对更加小巧和隐蔽,但是由于需要个性化定制,成本也相对较高,适合轻到中度患者使用。
尽早使用助听器可以帮助听损患者保留残余听力,防止恶化,即便真的有听力障碍,也不代表会被人厌弃,甚至历史上有多位失聪音乐家,20多岁便已出现耳疾的贝多芬,仍先后创作了《悲怆》、《月光》、《命运》、《英雄》等传世名作,在年,50岁的贝多芬已完全丧失了听力,却仍旧坚持创作,《迪亚贝利变奏曲》、《庄严弥撒》、《第九交响曲》、《大赋格》等里程碑式的作品,他却从未亲耳听过,支持贝多芬坚持下去的是心中对于音乐的热忱和决心对抗命运的勇气,而这些,同样是人人可以拥有的品质。
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zy/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