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中耳炎常常在不经意之间悄悄的找上家里的宝宝,虽说这是较为常见的疾病,多发于0.5至3岁之间。小儿中耳炎其表现并不像感冒那么容易辨别,但父母可以通过宝宝耳朵内是否有流出脓液、伴有异味,或当宝宝哭闹时拽拉耳朵,饮食异常,伴有发烧、听力反应明显差异等一系列的表现,这个时候首先要排除宝宝是否患上了中耳炎,这是一定要就医确诊及按医嘱治疗,切不可随意吃点消炎药。那么幼儿中耳炎是怎么造成的呢,平时要如何避免呢?
一、防范感冒诱发的急性中耳炎
虽说每一次感冒都会提升宝宝的免疫力,但感冒期间确实又是个抵抗力差的阶段,就在身体防御能力低下的时候,那些致病细菌就特别喜欢入驻中耳,导致小儿中耳炎的产生,而且大多数中耳炎都由感冒感染所致。
二、避免宝宝躺着喝奶和哭闹,这个举动极易诱发患中耳炎
幼儿躺着喝奶吞咽的时候,偶有奶液会流入耳咽管内部,由于奶液的聚集很容易造成细菌滋生的温床。另外一方面当宝宝躺着哭闹眼泪顺着眼窝顺带眼泪脸颊细菌等异物顺着进入耳廓内,着同样是造成的原因一种。所以躺着喝奶和哭闹是除感冒外的常见诱因之一。
在这里建议父母合适的引导教会孩子正确的喝奶方式,降低这方面的风险,如果宝宝在断奶之后家长可以试着用鸭嘴杯、吸管杯给宝宝喝奶,也可以早点纠正正躺着喝奶带来的多种弊端。
三、遗传因素
数据表明:直系亲属患有或曾患过中耳炎,宝宝比健康家庭幼儿患病几率要高出几倍。所以有着既往史的家庭更要留意这类的疾病,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宝宝中耳炎是怎么得的?看完才明白!先来看看,宝宝中耳炎是怎么得的吧!
正常的中耳是一个含气空腔,产生的液体将会通过管道流向鼻腔,这个管道叫咽鼓管。当咽鼓管不通畅时,中耳液体蓄积,不能通过咽鼓管排入鼻腔,逐渐形成中耳积液,也就是分泌性中耳炎。所以咽鼓管不通畅,是分泌性中耳炎的“元凶”。而导致咽鼓管不畅的原因,跟感冒、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中耳发育未成熟等原因有关,其中以感冒原因最为常见。
感冒时,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最先通过鼻腔吸入并过滤才吸入肺脏,鼻腔具有自净系统,当大量细菌病毒粘附在鼻甲时,鼻甲血流量增加以分泌粘液杀死细菌病毒,减少进入肺的细菌量。但鼻腔血流量的增加,也使鼻甲充血肿胀,鼻塞,咽鼓管充血,咽鼓管受阻。
宝宝患上中耳炎有哪些症状?会痛吗?“我家宝宝常挠耳朵,是得了中耳炎吗?”常常听到有人这样问。下面就从发病过程上详解中耳炎宝宝身体有哪些异常表现吧!
中耳炎发病早期,宝宝会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出现耳鸣、耳内不适等症状,你会感觉到平时活泼可爱的宝宝突然不爱玩耍,经常爱哭闹。医院检查时,医生可能会发现中耳内有积液。
接下来的一个阶段,病情继续发展。可能表现为高烧,体温可达39℃~40℃,宝宝有耳痛的感受(不会说话的宝宝会不停地挠耳朵),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检查后可发现耳膜充血、听骨红肿、外凸。
再继续发展的话,中耳炎到了化脓的阶段。宝宝可能高烧、拒食,严重者面色发灰、波动性耳鸣、听力下降和耳痛向四周放射。检查可发现耳膜外凸,中耳内积脓。
经过治疗后,大多数宝宝一般在患病4-5天后,体温下降,耳痛消失,可以入睡,但鼓膜破溃,脓液从耳道流出,耳鸣和听力下降仍存在。
如何发现宝宝中耳发炎了?
中耳炎不像感冒发烧,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有的宝宝还小,不会明确表示“耳朵疼”,家长便不容易察觉。如果宝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就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宝宝连续3天发烧37.5℃以上,吃了药烧却持续不退时,就要考虑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要尽早去耳鼻喉科检查。
如果宝宝不断地摸耳朵、挠耳朵、揪耳朵,要想到他是不是患了中耳炎。
孩子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总是睡不好觉,这时要立即带他去看医生。
当发现有黄色分泌物流出的时候,就要注意了。
鼓膜里有渗出液会导致听力下降。如果你发现宝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几遍也不理睬,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喉科检查。
七烨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etzey/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