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
原创No.40
昨天刚说完眼睛,没想到今天就要说耳朵了。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常见多发疾病之一。与变应性鼻炎、腺样体肥大、上呼吸道感染、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及咽喉反流等多种因素有关。
因其症状隐匿,病程迁延,危害性大:容易造成孩子听力损失,导致言语发育迟缓、学习交流困难和行为异常。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经历。
先讲两个故事。
故事一:
我娃两三岁的时候,发生过急性中耳炎。那会儿是新手父母,完全没有经验,刚开始的症状是娃哭闹,问了半天才明白她说耳朵痛。到妇幼保健院以后医生先开了耳内镜和鼻内镜的检查。
我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悲惨经历:
狭窄的检查室里有三四张床位,病人和家属挤在门口,好不容易排到,惊恐不安的娃各种不配合,想要把细细的内镜伸到她的鼻腔和耳道里,需要三个大人死死按住她的手脚和头部。一通挣扎哭闹后,大人孩子都精疲力竭。
检查的结果:鼓膜红肿,耳道有积液,鼻咽部有粘脓性分泌物,腺样体肥大。吃了N天的抗生素后,积液吸收了,耳朵不痛了,但随之而来的是长期便秘……
故事二:
前天早晨快出门时,娃说耳朵痛,我以为是她这两天感冒的副反应就没太在意。临睡时还喊痛,仔细查看耳道是有点红,询问之下她才说头天晚上自己用手指头抠过。
医院合适,第二天挂了华西天府院区的号。离家近,人少不排队。娃一听要去检查耳朵非常紧张,其实我也悄悄地紧张,之前的心理阴影还在。
幸运的是,新院区的就诊环境太好了,病人也挺少。娃大了几岁,配合度也高了很多,检查医生态度温和、技术娴熟,我们快速地完成了所有的检查。然而——
居然,又,中耳炎了……这次的诊断是分泌性中耳炎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和鼻咽腔之间有一根非常重要的管子:咽鼓管,起着调节中耳鼓室气压的作用。
当感冒、鼻炎发作、腺样体肥大时,咽鼓管的咽口容易被阻塞,中耳鼓室内逐渐形成负压,耳朵里的血管扩张出现液体渗出,形成积液。
而对孩子而言,上述病因非常普遍,所以孩子很容易得分泌性中耳炎,且容易复发。
关于分泌性中耳炎更多详细的病因、检查和治疗相关的信息,我查到了两篇专业资料,会在文末分享给大家。
我想重点讲讲这次就诊过程中的一些关键Tips:
.当疑似中耳炎时,除了做耳内镜检查,建议加做听力测试和声导抗测试。
刚开始就诊时,医生目测耳道问题不大,只开了耳内镜检查,结果耳道内确实是正常的,没有出现两三岁那次有积液的情况。左耳道有点红,医生认为没关系,不是手指抠造成的。
但我基于过去的经验,还是要求再补做一个听力测试。医生的态度是,只要你愿意花钱,没问题,开单子!
再次表扬一下,天府院区的硬件确实挺好的,检查医生也非常nice。
事实证明,幸好做了!听力正常,但声导抗测试显示耳压偏高。再去见门诊医生,说可能是感冒引起的咽鼓管异常,重新做出了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
如果我没有上次的经验,不提增加检查的要求,可能就是耳内镜正常,被打发回家观察。也许能随着孩子感冒痊愈,耳压正常后中耳炎自愈,但也可能会加重,最后出现第一次那样的积液,并影响鼓膜。
2.务必主动要求医生完善门诊病历,并打印保留。拍照电子化保存所有检查资料。
出于我的职业敏感性,我观察到门诊医生只写了诊断结果,并没有把检查内容写进病历。我提出请他完善并打印,以后商业保险可能需要。他虽然叹了口气,但还是比较配合,同时告诉我电子门诊在机器上可以打。
在大部分情况下,门诊医生非常忙,大医院的自动化操作越来越多,如果病人不主动要求,医生很多时候不会主动提供门诊病历。等到几个月或者几年后需要投保商业保险或者申请理赔,再去补找这些资料,相当困难。
3.绕不过去的院外购药。
其实我挺怕医生又建议吃抗生素的,好在这次没有开。但医生建议自己去药房买“欧龙马滴剂”口服,这是一种德国进口药,治疗鼻窦炎分泌物的同时,对分泌性中耳炎也有比较好的效果。
处方药,医院药房没有,价格不便宜,一小瓶要一百多。我平时经常和客户沟通,如果发生住院,医疗险能报销院外购药是多么重要。但我万万没想到中耳炎这样的小病在门诊也能遇上院外购药。
看来这确实是一个趋势,后面单独写一篇吧。生活又给我上了一课……
你身边有孩子经历过类似情况吗?
更多分泌性中耳炎的专业资讯,可参考: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前世今生”,这份指南请收藏好!2.警惕儿童听力下降不容忽视的潜在杀手——分泌性中耳炎3.腾讯医典APP搜索“分泌性中耳炎”
—TheEnd—▼你有什么就诊经历想和我分享吗?长按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etzey/9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