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听到妈妈和你说话了没?”
“妈妈,你说话了吗?”
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起来非常困难。
细分下来,鼓膜穿孔、脓液流出是化脓性中耳炎,而鼓膜完整、细菌毒力较小,分泌物积聚在中耳腔内,则是分泌性中耳炎。
为什么会得分泌性中耳炎呢?
耳朵分为外、中、内耳,中耳腔通过前内侧的咽鼓管通向鼻子后方,也就是说咽鼓管是连接耳朵和鼻子中间的一个管道,它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持中耳腔和外面的压力平衡。
当感冒或其他原因导致咽鼓管不通畅时,中耳腔内的空气就会被人体逐渐吸收掉,耳朵就开始发闷、甚至积液。小朋友的咽鼓管比较宽、短、直,但成人的比较窄、长、斜,而小朋友抵抗力不如成人,容易感冒,所以中耳炎在小朋友中更为多见。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就是:感冒、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鼻咽部肿物等。另外,本病也常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分泌性中耳炎有哪些症状呢?
小朋友不会表达,最先表现的是听力下降或者对声音反应不灵敏。有些小朋友会自己告诉家长听不清声音,有些则是别人与他说话无反应或者电视机音量比以前大。成人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耳胀、耳痛、耳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鼓膜穿孔、脉动性头疼或者耳朵像塞棉花、洗澡进水一样闷闷的难受。
分泌性中耳炎如何预防呢?
建议大家感冒要积极就诊,尤其是孩子长期鼻塞、耳部不适要引起警惕,将症状如实告知医生。另外,要积极遵循医生建议:
1.积极预防感冒,避免用力擤鼻涕,防止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腔内导致感染。
2.保持鼻腔通畅,积极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以免中耳炎的发生。
3.在游泳的时候一定注意不要让耳朵进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