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分泌性中耳炎这个名词对于很多患者来讲比较陌生,但要说到耳朵里有水,影响听力,大家就容易理解了。它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患者通常感到听力不如以前了,耳朵里感觉塞了棉花,或者像洗澡后耳朵里进了水,倒不出来,听自己说话好像被东西蒙住了,声音很远,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耳痛和耳鸣。
病因咽鼓管阻塞或功能不良:常见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等;感染:常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免疫反应。
从下图可以看出,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更宽、短、直,因此更容易出现中耳炎。
检查及诊断耳内镜检查:
鼓室内有积液或负压,鼓膜会失去正常光泽,呈淡黄或琥珀色,慢性者可呈灰蓝或乳白色。透过鼓膜见到液平面。透过鼓膜有时可见到气泡。
听力检查:
纯音听阈测试结果示传导性聋。声导抗图多为平坦型(B型)或负压型(C型)。积液排出后听力即改善。
治疗与预防得了分泌性中耳炎,耳朵很闷,很难受,怎么治疗?
首先要确定发病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炎症引起,可口服消炎药、激素及粘液促排剂促进中耳内的水流出来,也可在门诊无菌条件下行鼓膜穿刺,抽出耳内积液,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如果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腺样体肥大或鼻咽部良性占位,可考虑手术切除。如果是鼻咽部肿瘤引起,那就要尽早抗肿瘤治疗了。
是不是所有患者吃药都有效?
当然不是!只有部分患者口服药物后能治愈,仍有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什么时候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如果您已经在门诊接受规范的药物治疗,并且反复鼓膜穿刺抽液,耳内依然有水的话,那就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啦。
手术治疗有哪几种方式?
一般先行操作简单、治疗费用低的手术方式:鼓膜置管术,切开鼓膜,在鼓膜上放置一根通风管,就像给墙安上一扇窗户,让中耳与外界通气,保持压力一致,没有负压,水自然就消失了,半年后取下通风管,让鼓膜自行愈合,大部分患者可回归正常生活。
上图为绿色的T型通风管
鼓膜置管术照片:
如果是发病时间很长的患者,鼓室已经粘连,鼓膜置管多次依然无效,可考虑行咽鼓管球囊导管扩张术治疗。
咽鼓管球囊导管扩张术(BET)是一种与内窥镜结合使用的新一代微创技术,在内镜直视下借助专门的植入器械将导管插入咽鼓管后,持续加压2分钟。
示意图:
由上至下依次为:压力泵,导管推送器,球囊导管
术中照片:
在鼻内镜的引导下,找到咽鼓管咽口,将咽鼓管球囊导管经咽鼓管咽口缓缓8-12atm(压力最大16atm)
做完手术要注意什么?
手术做完并不代表一切治疗都结束了哦,鼓膜上开了窗,水是流出来了,外界的细菌也会从开着的窗进到中耳去,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耳朵一定不能进水!一定不能进水!一定不能进水!还有,要避免受凉感冒,耳朵里的水往外淌,也切记不要用不干净的纸巾、棉签掏耳朵,小心化脓性中耳炎哟!
注意:单侧分泌性中耳炎一定要警惕鼻咽部占位,应把鼻内镜检查示为常规检查!
最后告诉大家,不能讳疾忌医,小毛病可能隐藏着大问题,有不舒服的医院就诊哦。
作者简介后婕住院医师
擅长方向:突发性聋的诊断与治疗
座右铭:有能力的人影响别人,没能力的人受人影响。
后婕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jxzey/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