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9日
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
年第三季度学术会议纪要
在北京市卫计委妇幼处、北京市妇幼医院李兴启教授的领导下,北京市六家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坚持了十多年每季度一次的学术活动从未间断,各中心学术氛围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年第三季度北京市六家儿童听力诊断中心学术研讨会由北京市卫计委主办、医院承办,于年8月29日在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功召开。会议原定在上午结束,结果整个会议在下午才结束,整整持续五个多小时,大家仍兴致勃勃!潘迎、李兴启、倪道凤、马芙蓉、王秋菊、黄丽辉、张杰、梁巍、韩睿、潘滔、刘玉和、郗昕、刘海红、陶征等多位来自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以医院的临床专家、听力学家、言语康复专家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儿童听力障碍的干预”,大家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发言和圆桌讨论,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在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诊断、治疗和康复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学术水平。现就会议主要内容向大家介绍如下。医院马芙蓉教授做了题为“儿童听力损失干预的新进展”的报告。WHO最新报告全世界有万听力障碍儿童。中国估计有80-万听障儿童,每年约有2-3万新增聋儿。新生儿听力筛查、儿童听力诊断的理念“早发现、早诊断”的目的就是为了“早治疗和早康复”。所以,做为听力资源十分丰富专家云集的北京市,更应该重视儿童听力障碍的干预和康复。马芙蓉教授就儿童听力干预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论述。咽鼓管球囊扩张技术将会为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提供新的解决途径。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手术治疗在术式的选择上更加个性化和微创化。提倡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同时,将更加注重患儿生活质量、听功能以及解剖结构的保留和重建。骨导助听器将会在近年在国内推出不穿皮的BAHA植入。骨桥植入和人工中耳也会为部分听障患儿带来福音。人工耳蜗不断更新换代。听性脑干植入在非肿瘤的儿童患者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疫苗研发预防病毒性耳聋,毛细胞再生及耳聋基因治疗感音神经性耳聋将会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王秋菊教授(医院)做了题为“儿童突发性聋的诊治”的报告。报告了来自医院有关儿童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结果,详细论述了儿童突发性聋的特点。认为儿童突发性聋占整体突聋比例约10%,病因多为病毒感染,发病多为单侧,程度多为重度和极重度。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甲钴胺注射液,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鼠神经生长因子,巴曲酶注射液等。儿童突聋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整体有效率不足50%。听力损失程度轻,就诊时间短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女性患儿预后好于男性患儿。另外,临床中需要注意伪聋患儿的鉴别。韩睿(中国聋儿康复中心)报告了“听障儿童的听能管理”。提倡以听力师为主导、通过听力师、康复教师及听障儿童家长三方协同合作,对儿童的听觉能力及其所处的声学环境进行动态观察和主动评估,通过有效的听能管理,为听障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听觉和声学环境,其目标是合理地进行听力的补偿和重建,使助听装置处于优化工作状态,使听障儿童能够“听清楚”、“说明白”,为听觉言语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中着重强调了听障儿童声学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具体工作流程进行了汇报。柯嘉医生(医院)报告了“儿童及青少年慢性中耳炎患者的听力学表现及手术干预”,对我科-年5-18岁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儿进行了研究,发现与成人患者相比,儿童患者具有病史短,发展快,胆脂瘤高发,早期听力损失重,病变广泛等特点,手术治疗能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刘海红教授(医院)报告了“软带骨桥在耳道闭锁儿童中的应用”。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在新生儿中发病率1/00,听力损失多为中重度,言语发育迟缓和注意力缺陷风险显著高于正常儿童。通过3例儿童软带BAHA配戴后听觉、言语的变化,发现软带骨桥在外耳道闭锁儿童噪声下言语识别方面体现出明显改善作用。另外,低龄外耳道闭锁婴幼儿表现出听觉察觉、识别和早期言语发声能力滞后,软带骨桥佩戴后3个月上述方面体现出改善迹象。潘滔教授(医院)报告了“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言语变化”。认为听觉系统具有神经可塑性,人工耳蜗植入使听觉系统再次获得声音刺激、得以发育,最终使停滞的听觉发育进程再次推进,表现为听觉以及言语能力的变化。与EABR(电诱发听性脑干反应)相比,EMLR(电诱发中潜伏期反应)能够反应更高级听觉传导通路的情况,对术后言语发育提供了更有意义的参考价值。我科通过EABR及EAMR研究发现,植入年龄和植入后时间是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觉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语前聋患儿3岁以内植入人工耳蜗患儿的听觉功能明显优于3岁以上植入的患儿,语前聋患儿的听觉功能在人工耳蜗植入后的2年内处于快速变化期,此时期内进行康复训练患儿可获得较好的听觉功能。段清川医生(医院)报告了“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应用”。成人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0.9%,而40%的儿童在10岁前曾发生咽鼓管功能障碍。儿童7岁时咽鼓管软骨达到成人的长度。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最早于年开展,大量研究发现其具备可行性及安全性。年,OckermannT等发表了2年远期观察报告,表明球囊扩张咽鼓管成形术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最后和大家分享我科病例:6岁顽固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后半年随访听力及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黄丽辉,傅新星教授(医院)报告了“听神经病诊断与CM测试”。黄丽辉首先引入2个病例,提出听神经病较重者只看ABR可能会误认为是感音神经性聋。听神经病诊断要点:ABR/ASSR两者差距;OAE/CM判断耳蜗功能;VRA了解主观听力情况;MRI除外听神经畸形等病例。傅新星就CM引出技术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汇报,因为临床上OAE易受听力损失程度影响,有些怀疑听神经病但OAE未引出患者,需要行CM检查。结合国外同行研究,提出测试要点:疏密波各次叠加,刺激强度为80-85dBnHL,必须使用插入式耳机,必须引入对照组。陶征主任(中国聋儿康复中心)报告了“婴幼儿短声与Chirp声ABR的对比研究”,目的是比较一组正常听力婴幼儿的Chirp声与短声ABR的V波幅值,从而探讨Chirp声在ABR测试时是否更有优势。两组分别在70,50,30,20,10dBnHL强度水平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在10dBnHL时两组V波引出率有极显著性差异,Chirp优于短声ABR。但同时也探讨了Chirp声ABR的缺点,如常存在I、III波消失,V波变异大的情况。与会专家与听众一致认为,上述讲者所含盖内容丰富,包括了儿童听力障碍的现状、诊断、外科治疗、药物治疗、助听治疗、预后评估、康复相关的诸多内容,可谓精神大餐。后续的圆桌讨论更是将上述内容融会汇贯通,与会专家积极发言,到场同仁均在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受益匪浅。圆桌讨论内容如非在场,难以感受当时气氛之热烈,思辩之睿智,此谨拙笔概括如下:1.刘海红(医院)报道病例:36岁女性,主诉为双侧间断轻度耳鸣,行纯音测听示听力基本正常,右侧8kHz稍有下降。双侧耳鸣匹配左侧0Hz,右侧Hz.声导抗提示声反射引不出,双侧OAE,ABR正常。未行影像学检查。2周后复查,声导抗部分频率2kHz及4kHz可引出。讨论要点为诊断如何,另外声导抗为何无法引出。与会专家讨论如下:
(1)刘玉和:或许与传出神经的异常有关。
(2)黄丽辉:要做MRI,排除听神经瘤可能。
(3)王秋菊:应仔细看鼓膜状态,看DPOAE幅值,看ABR的情况,看高频测听。做MRI看神经的血管压迫情况。另外需注意,正常人有部分人声反射引不出。
(4)李兴启:可以按声反射弧的5个部分来讨论。
(5)马芙蓉:患者的主要问题是耳鸣,从诊治来说,病史很重要。要看耳鸣的时间,性质,是否影响生活情绪等,是否伴眩晕,耳闷,刺激性咳嗽,哮喘等,或许能提供新的思路。另,体征方面,除了鼓膜,应看耳廓皮肤,是否有过敏,鼓膜有无肥厚水肿,鼻腔粘膜是否水肿。其次再看听力,影像。同意王秋菊意见,有些高频测听所见很重要。另,耳毒性药物使用,噪声(耳机使用)等,电话多不多,近期劳累等要了解,也是耳鸣的重要诱因。有些不典型的MD早期可能有类似表现。
(6)王秋菊:也需要考虑听觉过度敏感者。
(7)张杰:有些人比如幼儿,声导抗无法引出可能是一个窗口期,一段时间后就自然好了。该36岁女性,也有可能是植物神经的问题。2周的复查声导抗已有变化,可以更长期随访观察。
(8)倪道凤:还是应当警惕,儿童如有此现象,可能会是听神经病。
(9)马芙蓉:总结:这是很好的病例,对于临床的诊疗思维是有启示的。但,该病例应当有影像学,除外听神经瘤。
2.柯嘉(医院)报道病例:5岁男童,出生时左耳廓畸形,耳道略窄。纯音左耳PTA70dB,ABG60dB。右耳正常。希望在临床诊疗方面给出意见。与会专家讨论:应当与患者家属沟通,按其意愿进行外形整形的决策;对于听力提高方面,专家一致认为应当进行干预,尽可能提高听力,从康复教育来讲,双耳聆听,对于儿童认知结构有重要影响。可能年幼学习阶段没有影响,但在后期竞争环境中,会造成很大影响。因此早期提供的声刺激,越丰富越好。但是,就听力提高的方案,专家意见有所不同,讨论如下。
一种意见认为不应当手术,因为术后耳道再狭窄率高,再次出现听骨的粘连、固定等可能性大,而且手术毕竟存在创伤,对儿童,只要接受过手术,局部的感受如麻木可能会一直存在。该患者可以先戴软带BAHA,建立双耳听觉模式。
另一种意见认为应当行外耳道成形术扩大耳道,行鼓室探查。理由是狭窄的外耳道形成胆脂瘤的风险是很高的,该患者是外耳道狭窄而非外耳道闭锁,术后的再狭窄率并非高到难以接受的水平。术中行鼓室探查,可行人工听骨植入,如条件不允许可试行圆窗或第三窗的VSB植入。这样术后患儿生活会有很大的便利。如果鼓室条件不允许,如面神此遮窗等,可在手术后给患儿戴大功率气导助听器也是提高听力的方案。
大家就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后来达成一致,认为第二种意见更为合理。
3.柯嘉(医院)报道病例:13岁女童,出生后8个月发现听力差,1岁半戴助听器,家长自行对患儿言语康复。患儿通过助听器结合唇读,形成了较好的言语能力。CT示前庭导水管扩大。患儿自幼热爱音乐,学会了古筝等。但,现在听力进一步下降,原有助听器面临失效。希望讨论后续的治疗方案。
临床专家与康复专家共同商议,认为后续治疗的难点在于患者目前已经是适应了唇读理解模式,以及患者对音乐的感知有较高的要求。听力进一步下降,临床上应当选择人工耳蜗植入。但唇读患者通常在行人工耳蜗植入后,会更失望,因为觉得做了之后声音的嘈杂程度难以忍受,且13岁处于叛逆期,可能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有专家提出植入声电联合刺激的耳蜗以辅助对音乐的感知,但其他专家担心大前庭导水管扩大患者听力进一步下降后该人工耳蜗不再适用的问题。最终,专家意见为:首先对患儿进行心理评估,预估人工耳蜗植入对其影响,如果没有问题,可在较差耳植入人工耳蜗,对侧较好耳配戴大功率助听器。此外,术后的训练策略,也不同于6岁前者,应当考虑到患者的年龄特点来进行。
通过上述的专题及圆桌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对于听力障碍儿童,在筛查和诊断的基础上,有效的干预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干预除了临床医师的参与,后续的康复治疗也很重要。此次会议的最后,六家儿童听力诊断中心主任介绍了各自中心在儿童听障干预方面的优势资源,希望能够更好的发挥各自的特长,优势互补,形成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儿童听力障碍干预和康复的良好平台。
医院的潘迎主任及医院的李兴启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在临床和科研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议成功落下帷幕。
会议现场
各位专家、同仁济济一堂,现场气氛热烈
圆桌会讨论
圆桌会讨论
各位与会专家积极发言,到场同仁均在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受益匪浅
各位与会专家合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宋昱通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ss/5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