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话,被视为是善良的表现。
就像《皇帝的新装》里,那个说穿皇上没穿衣服的小孩子,历来都被人赞誉为天真纯良的代表。
可是,如果一个人总是说实话,不免显得太过刻薄。
钱钟书年轻时从清华毕业,教授都希望他留在研究院进修,可他居然直言不讳:“整个清华没有一个教授够资格当钱某人的导师。”
后来他要离开西南联大,临走时还要说“西南联大外文系根本不行”,举出几个教授说他们“太懒”、“太笨”、“太俗”。
到最后他跟西南联大也是不欢而散的。
连钱钟书自己都说,当年太狂狷刻薄。
钱钟书虽然才华横溢,但也因为总说实话而吃了不少苦头。更不要提一般的人,为了逞一时口舌之快,做的尽是损人不利己的事。
别人家刚出生的宝宝,你非得指出婴儿多皱纹显丑,估计你连满月酒都没得喝。
朋友圈里有人晒个图,你非得指出用过美图秀秀,你说多了人家也对你取关了。
有人说:情商高就是心里装着别人。
总说出别人难堪的实情,把别人置于示众的尴尬底下,无论如何也不是心里装着别人的表现吧?
你心里装不下别人,也不要期望别人心里装得下你了。这是等价交换的法则。
中国人讲“春秋笔法”,既可用于写文章,也可用于说话。这一向是为人成熟之道。
成熟的人,把握说实话的分寸,看得穿,不说破,顾全了别人的面子,也成全了自己的智慧。
做人就应该“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假话全不说,是坚守自己的底线,就像谭咏麟的歌里唱道:“宁愿一生都不说话,都不想讲假说话欺骗你。”
真话不全说,是为了保存自身,就像辛弃疾的词:“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同样是钱钟书,年轻时候锋芒毕露,人到中年却懂得了保存真话的奥妙。
年知识分子“大鸣大放”,钱钟书一句话都不说,结果躲过了后来引起的政治风波。
谁说不总是说真话就是狡猾?很多时候,那不过是看透世事过后的无奈而已。
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真话不可不说,但一定不能说得太过分。其中的分寸掌握,需要生活的历练。
《春秋谷梁传》里说:“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这不失为其中一种法则。
没什么必要,最好少说。面对自己尊重的人,谈论他们可羞耻的地方与过错,并不是你的责任。
非得要说的时候,不要公开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真实往往丑陋,顾及别人的名声,真话应该只对当事人说。
即使要说,委婉地说。
鲁迅为萧红代表作《生死场》作序的时候,对小说赞誉非凡。但鲁迅后来说,序言中说小说“叙事写景胜于描写人物”,其实就是说描写人物并不怎么好。
说话很难,拿捏该说什么话更难。
不说实话未必是袖手旁观,尽说实话也可以是小肚鸡肠。
而无论我们说不说实话,背后的思维都应该是:我们什么时候能不说错话。
有人喜欢讲道理,有人喜欢讲故事,其实,一个好故事带来的启发远比喋喋不休的大道理强。这世上有千种人生,也有百种故事,关键在于用什么方式去讲述,真正的好故事,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01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他曾在情绪激动时割下左耳,待在法国一家精神病院治疗,他没有卖出过一幅画,没有一个人欣赏他,但他仍在不停地创作。
这家精神病院座落于圣雷米城外的丘陵中,梵高的房间有一扇朝南的窗户,他能在窗前看见日升月落,每天静静坐在窗前,他创作了著名的《星夜》。
他将寂静的夜空绘画成一条蜿蜒的河流,将点点繁星变成光的漩涡。远处山脚下,万家灯火,温暖安宁。现实中的痛苦与折磨,都变成了画中美好生活的向往。用一支画笔倾诉自己的故事。
02贝多芬在4岁学艺,5岁患有中耳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顽疾缠身,父亲仍逼迫他演出,8岁登台,11岁加入剧院乐队,13岁就成为风琴师。
年幼母亲改嫁,父亲酗酒如命,常在深夜将贝多芬从床上拽起,去给狐朋狗友演奏音乐,家境贫困而被迫辍学,所有的喜怒哀乐他习惯用钢琴去表达。用《悲怆奏鸣曲》表达对命运的抗争、《致爱丽斯》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恋……
无奈,随着耳疾的痛苦与煎熬,最终导致失聪,什么也听不见,他不得不离开心爱的钢琴,转而练习指挥乐队,别人靠音律、乐谱指挥,他靠眼睛观察乐器的摆动辨别节奏。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人生的坎坷,命运的捉弄,在音乐光环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用钢琴弹奏自己的故事。
03电影《当幸福来敲门》感动了无数人,其实荧幕背后讲述的是一个真实故事。美国黑人投资专家ChrisGardner,妻子离家抛弃他和儿子,事业又濒临破产。
在最落魄的时候,他没有自暴自弃,为了儿子努力赚钱养家,陪伴儿子成长,最终苦尽甘来。
就像他对儿子说的:“你如果有理想的话,就要去努力实现”。导演用一部电影演绎出一个单亲爸爸的励志故事。
04曾几何时,一首《seeyouagain》传遍大街小巷,由美国说唱歌手维兹·卡利法和歌手查理·普斯共同制作。在英国、美国、德国等二十多个国家的音乐排行榜上持续登顶,只因它背后有一个故事。
《速度与激情》系列的主演保罗·沃克意外去世,令人扼腕痛惜,人们决定为他唱一首歌,整个创作过程仅用时十分钟,真情流露一气呵成。“多想再次见到你,用一首歌唱一个属于你的故事”。
05说起音乐,舞台上从容歌唱的刘若英,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经典,但是这么多年,那个随时充满自信的女神,其实不是真正的她。
她不想成为偶像,不需要崇拜或羡慕,只希望用歌声彼此获得温暖,她唱给别人听,也是唱歌自己听,因为她跟每个女性一样,需要人陪。
生活中,她不只是一个歌手,还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位妻子和母亲,有许多事等待她去做,歌能唱得好,生活也要过得好。
上学时喜欢音乐,为了梦想在国外独自求学时,她不靠父母只靠自己,端盘子洗碗,销售发传单,赚来的钱养活自己,继续学音乐。
年轻时没存什么钱,她省水省电,只为去买一辆发动机总冒烟的二手车,因为车是一个很私密的空间,独自坐在车里很有安全感,完全属于她自己,想去哪就去哪。
慢慢的事业稳定,她开始考虑,如果生活变成两个人会怎样,三个人又会怎样。于是她结了婚,生了孩子。
“我和大家一样,一样去市场买菜,一样为了5块钱杀价而沾沾自喜,一样去排队打出租车,一样为了儿子发烧该不该吃退烧药而烦恼……”
不唱歌的时候,她是一个普通人,每天一手化妆,一手切菜,一手写作,一手带孩子,在不同的角色中切换,也会惊慌无助,也会疲惫烦恼,但她都欣然接受。
离开舞台,回到家中面对未知的一切,她既紧张又好奇,永远不会满足现状,永远不会闲下来,一件事完成,总会想着接下来要做什么。
从幼稚蜕变为成熟,从一个渴望被照顾的人,到照顾一家人。生活的滋味就藏在每天的茶米油盐中,后来,她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许多人和事,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就像她说的,一路走来,谁敢大声说:“我们已变成原本想要的样子”?到头来,还是那个自己从没想过的样子,在支撑着自己。
唱歌写作、相夫教子、旅行思考、期待未来,此刻她不是歌坛天后,而是一个平凡的独立女性,讲述了一个属于刘若英的“生活”故事。
0635岁的阮经天出生在普通家庭,年少时是游泳队员,高中时就是全市体育健将。毕业通过相关测验,准备去当一名飞行员,这一切全是为了使父母满意。
机缘巧合下进入演艺圈,20岁出道以来,生存的压力堆积在他肩上,默默藏进心里从不表露。别人笑他跟着捧场笑,别人的要求他努力完成。就像他说的:“我过得不自在,但是我可以忍耐。”
28岁就拿到金马奖,从小到大,他想要得到的东西,他会加倍努力,拼命去争取,只因为不能输。正如他所说:“我知道我不能倒下,我不是家里很优渥的孩子,不管怎么样,不能输”。
但他不是真正的快乐,这么多光环背后,阮经天其实非常孤独无助,只有回归家庭,跟弟弟阮经民在一起时才最放松。弟弟比自己小12岁,但却是世上最懂他的人。
小时候被父亲打,弟弟出来安慰他,长大了工作累,弟弟会陪伴他。在弟弟眼中,哥哥是无人能及的王者,是永远的骄傲。
两人穿一样的球鞋,一起去冲浪,一起去骑摩托,只有跟弟弟在一起时,阮经天才能真正的感到放松、快乐、充实。
出道十多年来,每当遇到困惑,回归到家庭中,找弟弟聊一聊,出去转一转,或骑车或开车,总会让他重新找回自己。
最近他第一次自驾带着弟弟单独旅行,去居久岛上最古老的森林,游泳捕鱼、滑板骑行,顺便寻找一棵存活了年的树,看似很普通的事却很有意义。
这么多年,演过各种完美的角色,都不如在弟弟面前,扮演一个“哥哥”最开心。阮经天和弟弟用笑容,演绎一个关于“亲情”的故事。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大道理谁都懂,需要的是一个陪在身边聆听分享故事的人。
欢迎投稿、爆料请联系QQ:
商务赞助请联系
图文来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Copyright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lf/1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