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
腹泻是一组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可分为感染性腹泻和不明原因腹泻两大类。所有小儿感染性腹泻均可诊断为“小儿肠炎”,其特点是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出现稀便、水样便或蛋花样便等。我国5岁以下儿童腹泻发病率1.9次/人/年,是1岁以内儿童营养不良、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疾病。
小儿肠炎属于中医学“泄泻”范畴。中医认为,泄泻主要是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所致。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说:“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暑湿,邪干于正所致也。”就中西医治疗来说,辨证上也有较大差异。
中医观点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有四种根源性不同的病因①感受外邪(冬春多为风寒湿泄,夏秋多为暑湿热泻;小儿暴泻多以湿热泻最常见)---脾喜燥恶湿,风寒暑湿热邪均可致泻,尤以湿泄最易困脾,故前人有“无湿不成泻”、“湿多成五泻”之说。
湿热泻用药:健儿清解液、藿香正气合剂、黄连素片、痰热清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等;风寒泻用药:藿香正气合剂。
②饮食内伤(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最常见)---小儿脾常不足而胃有余,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油腻,皆可损伤脾胃而导致泄泻。伤食泻即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其他泄泻证候兼见。
伤食泻用药:保和丸、保济丸、藿香正气软胶囊、健胃消积口服液等。
③脾胃虚弱(四季可发,以冬春多见)---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护失宜,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而成脾虚泄泻。也有暴泻实证,失治误治,迁延不愈,损伤脾胃后由实转虚者。
脾虚泻用药:参苓白术颗粒、小儿止泻灵颗粒、五苓散等。
④伤阴伤阳---暴泻、热泻,易劫阴津而伤阴;寒泻、洞泻最易伤阳而亡阳。阴为阳之守,阴液劫耗,阳气亦脱。若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可发生伤阴、伤阳的重症,甚至产生阴阳两伤的危候,是小儿泄泻中的变证。
脾肾阳虚泻用药:附子理中丸+四神丸;气阴两伤用药:生脉注射液+人参乌梅汤;阴竭阳脱用药:生脉注射液+龙牧救逆汤。
西医观点
西医把腹泻分为两大类: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01感染性分为肠内、肠外和抗生素相关感染。
肠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引起,寒冷季节80%以上婴幼儿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典型的如小儿秋季腹泻。
肠外感染可由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统或皮肤感染,甚至急性传染病累及消化系统而引发。
对于肠内或肠外感染治疗就比较复杂了,具体如下:
1、90%以上腹泻及一般轻症腹泻不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水样便腹泻患儿,多为病毒及非感染性腹泻,可使用中成药,增加饮水和休息时间;
2、黏液、脓血便患儿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用抗生素+益生菌,同时注意预防脱水;
3、中重度腹泻可服用蒙脱石散增加对肠粘膜的保护;
4、严重腹泻需要补充体液和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以纠正脱水;
5、所有腹泻患儿应注意保持饮食,并以均衡营养、清淡易消化为主。
贰抗生素相关感染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抗生素可降低糖类转运和乳糖酶水平导致腹泻,另一方面,长期、大量使用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导致耐药菌或真菌引起肠炎。
而对于抗生素相关引起的腹泻治疗,应做到避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非明显感染体征不滥用抗生素;尽量使用中成药和控制症状的药物,并辅以益生菌。抗生素和益生菌用药须间隔至少3小时以上。
02非感染性一般由饮食和气候所致,如喂养不定时,饮食量不当或辅食添加不恰当等;此外还有过敏引起腹泻,如对牛奶、大豆等食物过敏;还可因为原发或继发性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引起腹泻。或者,天气突然变化、腹部着凉,或天热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口渴饮奶过多,都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引起腹泻。
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只能靠调整饮食、生活习惯来根治。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腹泻应该是避免使用止泻剂,如洛哌丁醇,因为它有抑制胃肠动力的作用,会增加细菌繁殖和毒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会十分危险。
当代儿科专家刘弼臣小儿泄泻的辨证法刘氏强调注意局部与整体结合的独特辨证方法,具体是观察小儿大便的性状、气味、色泽,以及肛门的特征。
如大便“暴迫注下”、“溏黏垢秽”、“如筒吊水,泻过即止”或“夹泡沫”等,多属热象;如泻物“形如败卵”、“腹痛思泻、泻则痛止”等,多为实象;若粪便“清稀如水”、“澄澈清冷”、“肠鸣泄泻”、“水谷不分”等,多为寒象;若“食后思泻、泻物不化”、“下利清谷”等,多属虚证;“气味不显”多虚寒;“气味酸馊”多伤食。凡伴肛门肿胀、灼热、潮红、皱褶变粗者,多属热;肛门色淡,皱褶潮黏的,多属寒;肛门肿胀而痛,周围淡红的,多伤食;肛门不红不肿,多虚泻。
以上均为局部症状,还需结合整体情况来考虑。凡起病急、病程短,兼有身热、口渴、心烦者,多偏实、热;凡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反复不愈,兼有神疲、面黄肌瘦者,多虚、寒。若局部与整体症状不尽符合者,多为虚实夹杂。将以上局部症状与整体情况结合来辨证,泄泻之寒、热、虚、实,即可了然于胸,患儿病情的轻重转归也会清晰可见。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lf/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