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儿腹泻,是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疾病。主要特点为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可伴有发热、呕吐、腹痛等症状及不同程度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多数患儿在2岁以下,6—11月的婴儿尤为高发。腹泻的高峰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9月及10月至次年1月。
夏季腹泻通常是由细菌感染所致,多为黏液便,具有腥臭味;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引起,以稀水样或稀糊便多见,但无腥臭味。
病因
1.体质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 (1)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 (2)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 (3)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 (4)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 2.感染因素 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 3.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 (2)不耐受碳水化物。 (3)食物过敏。 (4)药物影响。 (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
加强对水源和食品卫生严格管理。食品应新鲜、清洁,凡变质的食物均不可喂养小儿,食具也必须注意消毒。 2、提倡母乳喂养:
母乳是六个月以内婴儿最适宜的食物,应大力提倡小婴儿按需喂养。人乳中含有IgA,可中和大肠杆菌肠毒素,有预防感染埃希氏大肠杆菌的作用。 3、按时添加辅食:
小儿在添加辅助食物时必须注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使婴儿有个适应过程;从稀到稠,先喝米汤,渐渐过渡到稀饭、软饭;从细到粗,如加水果时,开始喂果汁,尔后吃果泥。五个月试加鸡蛋黄、鱼泥、嫩豆腐;七个月以后可添加富有营养、适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肉末、青菜、饼干等,逐渐为断奶做些必要准备,但应避免在夏天断奶。 4、添加副食顺序:
在逐渐添加食物时,最好先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要同时添加几种如遇小儿生病应暂时不加另一种食物。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5、增强体质:
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6、避免不良刺激:
小儿日常生活中应防止过度疲劳、惊吓或精神过度紧张。 7、加强体弱婴幼儿护理:
营养不良、佝偻病及病后体弱小儿应加强护理,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各种感染。对轻型腹泻应及时治疗,以免拖延成为重型腹泻。 8、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性腹泻易引起流行,对新生儿,医院应注意消毒隔离。发现腹泻患儿和带菌者要隔离治疗。 9、合理应用抗生素:
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招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
食疗
1、煮苹果。
煮透的苹果有收敛的作用,每天给宝宝吃一个,有助于缓解宝宝拉肚子的情况。煮苹果时要隔水煮,或者加些冰糖,这样宝宝比较喜欢吃。 2、蛋黄膳:
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和蛋白,用蛋黄放在锅内小火熬炼取油,1岁内婴儿每天一个蛋黄油,分2—3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治疗腹泻,并有补脾益胃止泻作用。 3、焦米汤:
先把米粉或奶糕研成粉,炒到颜色发黄,再加适量的水和糖,然后烧成糊状就可以了。米粉加水以后再加热,它的炭化结构有较好的吸附止泻作用。 4、胡萝卜汤:
胡萝卜是碱性食物,所含的果胶能促使大便成形,吸附肠粘膜上的细菌和毒素,是一种良好的止泻食物。 5、栗糊膳:
用3—5个栗子,去壳捣烂,加水煮成糊状,加糖调味后食用,每天2—3次,有温中止泻作用。另外还有桔枣茶、胡萝卜汤等均有健脾止泻作用。 6、稀饭:
当宝宝拉肚子时,多给宝宝喝稀饭,既容易消化,又有营养。宝宝拉肚子时不要吃过硬的食物。在熬稀饭时要熬的烂一些比较好。 7、软面条:
当宝宝拉肚子情况出现好转时,可以给宝宝煮些烂乎的面条,适当加一些青菜。这样能进一步给宝宝补充营养,宝宝吃了也比较好消化。 8、喝姜茶:
当宝宝肚子受凉引起拉肚子时,可以给宝宝熬制些姜茶,要把姜切成碎末,煮开水后放入姜末,然后放入少量的熟茶,每天给宝宝喝一些能缓解宝宝拉肚子的症状。 9、山楂麦芽水:
当宝宝因消化不良引起拉肚子时,可以给宝宝煮些山楂麦芽水喝,效果不错,麦芽要选用炒熟的,山楂3—5个就可以了。再加上些红糖比较好。
推拿穴位及治疗方法
(推拿时可以用麻油、葱姜水、滑石粉作为介质,宝宝会感觉舒服一些):
1、补脾经
推拿方法:旋推宝宝的大拇指末节罗纹面就叫“补脾经”,-次。
2、清大肠
推拿方法:食指桡侧缘(靠近大拇指的一侧)自食指尖到虎口成一直线即是大肠穴。从虎口向食指尖方向直推-次。
3、揉板门
推拿方法:手掌大鱼际平面即是板门。用指端揉-次。
4、运内八卦
推拿方法: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作圆周,此圆周即内八卦。沿此圆周顺时针掐摩称“运内八卦”,作-次。
5、揉中脘
推拿方法:中脘穴在剑突(即胸骨下端)与肚脐的中点。用拇指或掌根按揉-次。
6、揉天枢
推拿方法:天枢穴在肚脐旁开三横指(宝宝的手指)处,左右各一点揉-次。
7、揉龟尾推拿方法:尾骨末端就是龟尾,用拇指按揉-次。
捏脊
捏脊时,主要将手法作用于小儿后背的脊柱及两侧,脊柱属中医督脉,主一身之阳,捏脊可调理阴阳,健脾补肾。
操作时,医者以双手食指轻抵脊柱下方长强穴,向上推至脊柱颈部的大椎穴。
同时双手拇指交替在脊柱上做按、捏、捻等动作,共捏六遍。
第五遍时,在脾俞、胃俞、膈俞做捏提手法。
六遍结束后,用两手拇指在小儿的肾俞穴轻抹三下即可。
捏积疗法在每日晨起或上午操作效果最佳。
刮痧经络穴位和治疗方法
1.刮督脉:
由大椎穴处沿嵴柱正中向下,经身柱、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
2.刮足太阳膀胱经:
由大杼穴处沿嵴柱两侧经风门、肺俞、厥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
3.刮任脉:
由膻中穴处沿前正中线向下,经巨阙、中脘、气海等穴,刮至关元穴处;
4.刮腹部诸穴:天枢、章门等穴。
5.刮足阳明胃经:
由足三里穴处沿小腿外侧向下,经上巨墟、下巨墟等穴,刮至丰隆穴处;
6.刮手阳明大肠经之塬穴:合谷处;
7.刮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内关处。
8.刮足太阴脾经:
由阴陵泉穴处沿小腿内侧向下,经地机、叁阴交等穴,刮至公孙穴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lf/16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