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小婴儿在感冒了,或者呛了一次奶之后不久,就出现反复抓挠耳朵、哭闹不休、高烧甚至出现耳朵流出脓液。也有一些大一点儿的孩子去游泳之后几天,告诉家长耳朵闷、嗡嗡响、听不清声音。医院看了以后,都会被诊断为中耳炎。家长们都感到很郁闷:孩子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中耳炎了呢?这个病能治好吗?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听力?现在我们就来围绕家长们关心的这些问题,来和大家说一说。
一、中耳炎是什么?中耳被压迫,就成了中耳炎。我们的中耳,是位于外耳道鼓膜深处的一个含气的空腔。它平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只在前下方通过叫做咽鼓管的器官与鼻腔相连。但是,中耳里的空气也是在不断消耗的。在我们打哈欠或者吞咽的时候,咽鼓管就会短暂地开张,这样的话,空气就可以通过鼻腔进入中耳,以保证中耳里的气压和外界的气压是一致的。当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气体输送不及时或不足的时候,就会导致中耳里的压力产生一种负压状态。在这样的负压状态下,中耳里黏膜内的血管壁通透性就会增加,血清就会从血管里渗出,导致我们平时说的中耳炎。
二、为什么孩子更容易得中耳炎?咽鼓管:因为我还没长大!分泌性中耳炎一般是孩子更容易得,为什么呢?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儿童的体质比较差,比较容易感冒,这样的话,一些病毒、病菌就会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进入到中耳里面去,导致炎症的发生。
其次,咽鼓管本身的结构在儿童期比较短、平,鼻腔里的一些例如鼻涕之类的脏东西,毫无障碍地就能通过咽鼓管跑到中耳里,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最后,因为儿童咽鼓管本身的软骨弹性比较差,咽鼓管比较容易塌陷,容易使中耳处于会变成中耳炎的负压状态。
此外,一些儿童期的疾病也很容易导致中耳炎,比如感冒、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扁桃体炎等,都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还有一些先天的畸形,比如唇腭裂也容易导致中耳炎。因为唇腭裂会导致咽鼓管开张的一些肌肉的功能缺损,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进而继发中耳炎。
三、怎么知道孩子得了中耳炎?抓耳朵、哭闹、听不清,都要警惕!根据儿童发病的时期,我们会将中耳炎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急性期:发病3周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3周~3个月;
慢性期:发病3个月以上。
在中耳炎急性期发作时,如果是不会说话的孩子,会出现夜间疼痛、哭闹、抓耳朵这样的表现。这时候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孩子对声音敏感程度,比如开电视的时候声音要放很大,或者在游戏、玩耍的时候,家长叫他他不理会,注意力也不集中。如果是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他们可能告诉爸妈自己的耳朵发闷、发堵,有时候捏着鼻子鼓气或者咽水的时候会觉得舒服一些,一下子就听清了。
还有的孩子会告诉家长自己有耳鸣,耳朵里有气泡的声音或者嗡嗡响的声音。但是如果孩子只是单侧中耳炎,有的孩子就不会描述,或者说无法准确描述。因此,还是需要家长们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因为,如果中耳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转成慢性,时间长了以后,可能影响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发育。
四、中耳炎这么烦,怎么预防?关键是喂奶、擤鼻涕姿势要正确!那么,怎么样才能帮孩子预防中耳炎的发生呢?在这里有几个要点。
1、增强孩子免疫力。由于儿童时期的上呼吸道感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冒是导致中耳炎的一个最大的诱因,那么我们平时就要尽可能帮助孩子预防感冒。
所以平时要注意让孩子锻炼好身体,增强自己的体质。如果周围有小朋友出现了感冒发烧,那么孩子要做好隔离的一些防护。
2、擤鼻涕的姿势要正确。家长喜欢堵着孩子的两边鼻孔让孩子使劲擤鼻涕,这个姿势是不对的,一定要让孩子堵住一边擤另外一边的鼻涕,然后再换过来。
但是,当孩子的鼻孔里都是脓鼻涕很难擤出来的时候,就不要让孩子再使劲了,否则很容易将脓鼻涕冲到中耳里去,造成中耳的感染。
3、喂奶喂水,让宝宝立起来。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比如还在喂奶的孩子,我们建议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喂养姿势,也就是说采取立位的方式来喂养,将孩子抱起来,让他们立着上身吃奶。
冬天的时候因为冷,有的年轻妈妈图省事儿,或者是怕孩子冷,就会在被窝里躺着喂,这样的姿势的话很容易让水和奶通过咽鼓管逆行到中耳腔里,导致中耳炎。在喂完之后一定要充分地拍嗝,以避免呛奶。
4、别在有孩子的地方吸烟。吸烟是造成孩子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很大的危险性因素,尤其是二手烟。因此,如果家长有抽烟的习惯,一定要戒掉,同时在孩子出门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孩子吸入一些二手烟。
温馨提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妈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哦,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啦,我们下期再见。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三级专科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lf/4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