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永康市民周女士抱着3个月大的娃娃来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焦急地向医生询问孩子的病情。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徐展在诊断后告诉周女士,孩子耳朵流清水时不要慌张,大多是因为耳朵进水或者是面部、耳部湿疹造成的,并不一定就是患上了中耳炎。
分析漏液性质可以判断耳漏成因“周女士的孩子所遇到的情况,实际上是比较常见的。”徐展介绍,外耳道有清水一样的液体流出,属于耳漏的一种。这种情况发生在婴幼儿身上时,较大可能是耳部的湿度太大引起的。因为婴幼儿时期是中耳炎高发期,许多家长对此感到比较担心,以为孩子患上了中耳炎。
“出现这种情况时,应当注意喂奶姿势,防止奶水流入耳朵,在洗澡时也要注意耳朵防水。平时要保持耳道的干燥,医院清理。”
徐展介绍,发现外耳道内不断有异常液体积聚或流出,医学上称为耳漏。耳漏的成因有多种,具体情况可根据流出的液体性质来进行分析。一种情况是,耳朵时常有粘液性液体流出,耳廓感觉黏湿,耳道内有积液,听力明显下降等。出现这种症状时,可能是患上了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严重时会形成鼓膜穿孔,通常可以通过微创的耳内镜手术,从耳道内对鼓膜进行修复。
人的外耳道软骨部皮肤有一种腺体为耵聍腺,主要负责分泌耵聍(俗话说的“耳屎”),防止异物深入耳道,一般不会形成耳漏。但有些人耵聍分泌较多,似凡士林堆积在外耳道口,带有特殊的异味,容易被误认为是脓液。“实际上这种症状就是我们所说的‘油耳’,属于人体自然现象。无法用药治疗,建议平时多用棉签清理,注意耳部卫生。”徐展说。
下面这两种耳漏的情况就需要注意了。
1.耳朵流出有臭味的脓液性分泌物。这种情况就需要考虑是否是患有外耳道胆脂瘤。“听起来像是肿瘤,但实际上不是。它就像耳朵里的脂肪杂物,但它会使耳道内陷,进而影响听小骨等耳部结构。”徐展介绍,胆脂瘤破坏性大,容易产生各种并发症,建议及早诊断并通过手术切除。
2.血性耳漏。耳朵流出有臭味的带血脓液,伴有严重耳痛、头痛,大多与耳部外伤有关,也有可能是大疱性鼓膜炎、脑部肿瘤等造成,医院诊断治疗。
清理耳朵应注意采用科学方法生活中,许多成年人喜欢用耳勺、指甲之类的尖锐物体伸入耳朵内清理,以为保持耳道清洁可以听得更清。医生提醒,这种做法实际上并不科学。
“耳屎”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作用是将灰尘和皮屑粘在一起,形成耳朵的自洁功能。外耳道耵聍积聚较多时,会引起耳痒及堵塞感,因此应掏出来。但是自己掏耳朵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有人用手指甲、发卡挖耳匙甚至铁签掏耳朵,稍不小心就容易刺破外耳道皮肤,导致外耳道发炎、肿胀以及剧痛。即使掏耳时十分小心,但如果形成习惯,频繁掏耳,也会引起肉眼难以看见的隐性破损导致感染。如果不小心刺伤耳膜,则可引起听力下降甚至中耳炎,要想恢复听力有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专家建议:对于像“油耳”这类耵聍分泌较多的人群,确实需要自己平时多清理耳朵的,可以采用以下科学的方法:
1.最好用棉棍,轻轻在外耳道转动,然后耳朵朝下,则耵聍可自行滚落出来,尽量做到不用指甲、铁签等尖锐物掏耳。
2.不要形成挖耳习惯和频繁挖耳,一般应一周左右一次,特殊工作环境人群可根据自己情况掌握。
如果长期不掏耳朵,则可能形成耵聍栓塞,医院用专门器械取出,取出后坚持用滴耳剂滴耳2-3天预防感染。
来源
医院
编辑
徐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lf/6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