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了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诊断方法,提出了防治措施,并对一起病例的治疗经过进行分析,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关键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S..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3--0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名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PRRS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1]。该病毒传染性很强,受感染的猪场仔猪发病率可达%,死亡率达50%以上,妊娠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种公猪也可发病死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年夏秋季节,景东县的部分地区猪群出现了以高热、厌食或不食、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摇摆等神经症状,以及高死亡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新的传播病。经采取病料送检,证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目前,该病已成为景东县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强制预防的病种。1、病原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免疫抑制病,临床上常继发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等其他病原感染,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我国流行的猪蓝耳病病毒属于美洲型。通过血清中和试验与基因序列分析,确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为美洲型PRRSV。其非结构蛋白(NSP2)存在2处不连续的缺失,其缺失位点为第位和~位氨基酸;3′UTR非编码区第17位碱基缺失;其他基因未见缺失。将分离鉴定后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NVDC-JXAI株回归动物,在实验条件下,可导致1~3月龄仔猪%发病,50%~%死亡,猪的死亡率与日龄密切相关。2、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猪蓝耳病病毒不感染人。猪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唯一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季多发,高温高湿是发生的诱因之一。各种年龄和种类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的仔猪最易感染。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密度集中等,更容易致本病发生和流行。散养猪群,猪场卫生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良,高温高湿,饲养密度过大,会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潜伏期为仔猪2~4d,怀孕母猪4~7d。3、临床症状 该病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母猪发热、厌食、沉郁、昏睡,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早产,流产率达30%以上。有的产后无乳,胎衣滞留,少数母猪双耳、腹侧和外阴皮肤有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仔猪以1月内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可达41℃以上,呼吸困难,有时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后肢麻痹,共济失调,眼睑水肿,耳尖发紫,发病率%,死亡率达50%以上。育肥猪表现轻度泪流感症状,暂时性厌食,呼吸困难、消瘦,少数猪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和尾部皮肤表面有深青紫色的斑块。公猪表现厌食、呼吸困难、消瘦,少数公猪双耳皮肤变色。能繁公猪精液质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4、病理变化 仔猪肺有肝变区,结肠内容物稀薄,肠系膜淋巴结、皮下及肌肉等发生水肿。在死胎和衰弱仔猪胸腔内有大量清亮液体。公母猪及育肥猪无肉眼变化,经剖检,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由于本病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临床上容易出现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使病理变化更加严重[2]。5、诊断 本病仅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很难作出正确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来确诊。可根据以下情况来判断是否有该病。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和衰弱仔猪的比例明显增高,产后无乳的母猪增加;1月龄以内的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增加,部分仔猪双耳发红,瘦弱仔猪增多,治愈率、增重率下降,死亡率增高;全群猪在近期有过类似感冒的症状,有的猪双耳、腹下、会阴及尾部皮肤有青紫色斑块。发病猪的判定标准:一是至少3d体温在41℃以上;二是精神食欲下降,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三是大体剖检,肺尖叶或心叶出现片状实质。6、防治措施 综合预防措施是减少蓝耳病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把好猪种引入关,加强检疫,杜绝从疫区引种;夏秋季节注意圈舍的通风散热;定期消毒,做好灭鼠工作,保持卫生清洁[3];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各阶段猪转出后,彻底消毒所在栏舍,空置2周以上再进新猪;提倡不饲喂泔水,饲喂必须进行煮沸,所饲喂的泔水必须生熟分装,防止因泔水污染而引起发病;密切注意猪群变化,发现母猪有流产、死胎,仔猪有呼吸道症状,公猪有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科学诊断,便于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迅速报告,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加强蓝耳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养猪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有关政策和疫病防治知识。消除恐慌心理,提高防疫意识;提倡集约化养殖,改变落后的家庭散养方式,尽快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生猪生产和管理。及时接种疫苗,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常年做好猪场的常规免疫。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因此,猪场一旦感染蓝耳病,除对死胎、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圈舍消毒外,还应给病猪投喂能量饲料、多种维生素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适量饲喂阿司匹林。治疗病猪时,可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根据不同继发感染对症下药,对病猪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4]。7、病例分析年7月,景东县锦屏镇一养猪场,生猪存栏头,其中怀孕母猪51头,空怀母猪11头,仔猪头,种公猪6头。前后11d全部发病,30kg以上的仔猪只要出现耳朵发紫即不能活成。空怀母猪、怀孕在d以内的妊娠母猪采食正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怀孕在d以上的妊娠母猪流产17头。先采用安乃近、板蓝根、柴胡、地米、黄芪多糖、退热灵、西药圣典、混感正天灵、热毒风、重症头孢、阿莫西林、百病先锋、土霉素、混感弓病消等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后立即改变治疗方案,拟定新的治疗措施,采用重庆西农庆科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的高热重症康治疗方案和四川省克星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方案:一是利高美星+增效液+猪用基因工程干扰素进行肌注,内服毒立克;二是大红迎+热毒双效+基因干扰素(左肌)、排毒血清(右肌)。内服圆环蓝耳抗毒灭。消毒采用1t水+50kg生石灰+1kg食盐溶解后,猪沐浴约5min,然后用物理方法把猪驱干。治疗效果明显,仔猪治愈率达79.6%,育肥猪、母猪、架子猪、公猪均痊愈。此次疫病造成该猪场死亡种公猪2头、仔猪头,怀孕母猪流产17头。8、参考文献[1]马红艳,郝永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8(4):43-45.[2]韩慕俊,孟庆旺,罗永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4):.[3]张利平,张立华.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5):51-52.[4]胡恒龙,王强,左瑞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蓝耳病的诊断与防制[J].畜牧与饲料科学,(7):29-33.
声明:图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我们深表感谢!如有侵权,敬请告知,我们会尽快删除并致歉。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蓝耳病网观点,在此仅供交流学习使用!
一例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混合感染的诊治
猪蓝耳病研究最新进展
蓝耳病与毒素蓄积综合征
猪蓝耳病并发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美国猪场如何防止蓝耳病再感染
猪蓝耳病的防治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的综合防治措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综合防治
一例猪喘气病继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诊治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jxzey/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