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家都有一个怕打针吃药的熊孩子,每一个80、90后的老父亲和老母亲可能都是当年被摁住灌药的熊孩子本熊。时代变了,都了,哄娃的那套老方法啥时候变变咧?”
医院儿科吗?听过采血站旁边熊孩子的哭声吗?看着被家长大哄:“过来,不疼,就扎一下”的娃儿们,只能默默在心里念叨:“熊父母,骗人精~”。是的,我真的相信:一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熊父母,我们现在遇到的每一个难解的问题,可能都是我们做父母的,在养儿育女的某个时候偷过的懒。(其实,养儿路上,谁不是一地鸡毛?可能我们只需要在某些娃需要我们的时刻给予关心,有时候,便少了后续的很多麻烦。此处不想道德绑架,只想说,为人父母,多一份爱,便好。)
解决撒泼打滚的熊孩子,其实,只需要一个字:“爱”,这个爱,是理解、尊重与感同身受。
可能,我们只需要跟孩子说一句实话:“宝贝,打针真的很疼,妈妈小时候也很怕打针,因为姥姥当时就陪在妈妈身边,鼓励妈妈,所以,也就不那么害怕了。妈妈也抱着你,如果疼了,你就喊出来,好吗?”
此时的娃儿,知道你理解他、不会欺骗他,只要他难过了,你在。
相较于有医生指导的打针现场,喵妈更想聊聊的是,没有专业医护陪伴的吃药。好像,我们打小,就对药这个事情特别懂:拿糖哄哄、拿蜂蜜拌一下,或者实在不行,就摁住,强行灌下去嘛。
当然,当年被套路的我们,长大了,学会了更深的套路,我们也可以这样:
看着很有脑洞,是不是?可是,我想说,错了,真的错了!这种做法,有点悬。
兑果汁、和牛奶、掺饮料、欺瞒哄骗样样来,但这样真的危害挺大的:
1、牛奶里含有丰富的钙,用来送药容易令肠胃出现钙化物,导致药物失效,严重者更会生成胆结石、肾结石。牛奶中的无机金属离子可与抗生素结合形成不溶性的螯合物,形成人体难以吸收的物质,降低药物疗效;牛奶中的钙离子还会与含铁药物制剂发生竞争,使铁剂吸收成分减少。尤其是患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及孕期妇女,既喝牛奶又服用铁剂,常常疗效不佳。牛奶中的蛋白质可与钙铝制剂中的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形成凝块,增加胃肠负担。因此服药和喝牛奶至少要间隔2个小时。
2、许多果汁喝起来酸酸的,是因为含有维生素C和有机酸,要是用来送服黄连素这类的碱性药物,双方免不了一场酸碱大战,拼个你死我活,哪里还有空治病?还有些药片外面裹着糖衣,肠溶衣,让药物到了预定位置再慢慢释放,但酸性果汁可不管这一套,直接破坏外衣,药还没有抵达指定位置就分解了,不光药效降低,还可能让肠胃不舒服。
如果这些还有没引起父母们的重视,看看这条视频吧: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耳聋及其它不良反应。
虽然会有这些可怕的后果,但注意好用药安全,那些喂药路上与娃儿过过的“招式”都是宝贵的回忆
01
—
1-2岁的小宝宝
儿子应该是六个月大开始感冒的,流鼻涕、发烧、拉肚子,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嗯,我儿的免疫系统开始过五关斩六将了。”所以,自己倒也没有多难过,反倒是磊哥,看着他儿子发烧的小样儿,哭了
第一次上手喂药嘛,小宝宝的触觉好像有点反应迟钝,2-3ml的药水被喂下去,他似乎没有反应过来。然后,,也就那么吃了,那一次,似乎没有太难过。
再后来,到15个月左右,幼儿急疹,哦对,那次也写了个文章:
幼儿急疹的护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ifundesign.com/zeyyslf/9017.html